[摘要]研究農村社會在法治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探索和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為了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我國農村法治建設應全面貫徹法治原則,在培育農民現代法律意識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健全農村法律制度和整頓司法秩序,引領農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關鍵詞]農村法治;法律意識;農村民主自治
不斷加快農村法治化進程,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和必要保障。因此,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大力強化依法治農、依法建農、依法興農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切實把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利益納入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法律環境之中。
一、農村法治建設的涵義
農村法治是指在國家法與民間法良性互動的基礎上,以實現村民自治為核心、以培育農民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為目標、以建立保障農民基本權利的公共機制為關鍵的政府推進與社會演進力量的有機統一。
二、農村社會法治化進程中的主要問題
(1)農民法律意識落后。以主體理性自律精神為內核的法律崇拜和法律信仰,是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如果沒有內生性的法律信仰,中國現代法治將寸步難行。現代社會法律意識的形成是法治建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這一理論早已被中外法學家們認同。這么多年來中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雖已有所提高,如民告官現象的出現等。農民的維權意識在講法治的今天應該說是大大增強了。但就整體來看,農民的法律意識仍遠遠落后于現代法治建設進程的要求,阻礙著農村法治建設。但總的來說是缺乏應有的對于法律的信仰。人們對農村的立法感到疏遠和陌生,法律權威感在農村的喪失和人們對法律價值的懷疑。可以說這對于農村的法治建設可以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和愚弄。(2)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缺陷。隨著《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我國農村政治民主程序從制度上得到了根本性改變,取得了一定成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但從新農村法治要求的標準來看,這種好的制度安排在實踐中尚有較大的缺陷,已成為新農村法治進一步推進的障礙。主要表現在:第一,村民委員會的議事、決策民主程度不高,村委會公開辦事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在農村,農民對村委會的議事決策參與很少,甚至大部分的村委會決議農民都不知道。在村務不透明不公開的情況下,村民自治導致了村干部說的算,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無法真正體現政治民主的本意。第二,村民委員會的法律地位不明確,村委會與村黨支部、鄉鎮府的關系有待于進一步理順。現階段我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中有兩種相對獨立的權力:鄉(鎮)政府的行政管理權和村民自治權,它們構成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社會“鄉政村治”的總格局。在這樣一個體制下,他們的性質等在法律上都有明確的規定,他們應該能互助有利,各得“其所”。但在實際工作中,二者又經常發生矛盾,主要表現為“過度自治化”和“附屬行政化”兩種傾向。所謂“過度自治化”的傾向,是指村民自治超出了法律規定的范圍,村自治組織擅自作出不屬于村自治范圍的決定,或隨意增加村民的非法定義務,違法限制村民的自由權利;或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鄉鎮政府布置的國家各項任務。(3)農村法律制度不健全。制度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法治制度是一定國家分配權力、責任、權利、義務、自由、限制等的方案、原則和細則,是法治的構成部分,也是法治的基本依據。法治制度預設了法治發展的狀況,制約著法治的每個環節和整個過程。而我國目前農村的各項法律制度還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領域存在立法上的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來,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無法可依。第二,立法層次低。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層次上,缺乏較高的法律效力,且法律法規的內容政策性強,規范性、可操作性差。第三,內容過于原則,規范性、可操作性差,特別是缺乏必要的法律責任,難以發揮法律規范的強制功能。第四,有些法律法規沒有適時修改,已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第五,缺乏農村法律援助制度。在程序方面,村民選舉和村務管理的程序方面缺乏法律、法規。因此,應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法治制度體系,從制度上確保農村法治健康有序的發展。(4)農村執法混亂、司法監督救濟不力,司法不公正現象仍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行為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行為的法治化。由于目前鄉鎮政權的運行機制仍存在“黨政經”高度一體化、以行政支配為主導的弊端,鄉鎮政府的權力具有很強的擴張性。良好的法律最終必須通過執法行為來體現。農村立法固然重要,但執法工作更不能輕視。真正體現法的作用和價值,還必須通過公平有效的執法。現行農業法律法規的執行還存在不少問題,不少農村基層干部長期習慣于單純依靠行政命令而不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農村,依法治農的觀念淡漠,執法不嚴、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象屢見不鮮。種種“不法行為”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影響了農村的發展和穩定。
三、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建議
(1)改善農民生活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基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因素。任何社會的民主與法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客觀社會物質條件之上的。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沒有社會主義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的繁榮與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體現和保障。要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就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積極推進農業的集約化經營,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第二,大力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第三,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2)農民當家作主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前提。農村社會法治化追求的目標是政治上民主、經濟上繁榮、法律上公正,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得到充分的發揮和保護。經濟體制改革在我國社會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為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所以,政治體制改革是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保障和依據。要抓住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為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化打下堅實的基礎。(3)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條件。農村社會要實現法治化,從深層次上還必須依靠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依靠農民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第一,要進一步拓寬農民了解法律知識的渠道和途徑,增加農民的法律知識;第二,要積極培養農民的守法精神,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第三,要積極培養憲法意識和公民意識,不斷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4)依法辦事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保障。嚴格依法辦事,嚴格執法,樹立司法的權威,是當前農村社會法治化的重要任務。農民只有通過對執法效果的感性認識之后,切實感受到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甚至黨群組織的公職人員,樹立嚴格的法治理念,嚴格依法辦事,才會對法律作出理性的判斷,才會真心實意地信服法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增強對法律的認同感,也才能自覺自愿地擁護法律,把對法律的服從轉化為對法治的信仰,成為內心一種堅定的、自覺的信念。(5)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社會法治化的載體。在農村社會法治化進程中,必須以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突破口,通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來推動農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開展以家庭美德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第二,開展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的科技文化教育活動;第三,開展以文明進步為主題的農村文化建設活動。
我國農村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在分析我國農村社會現狀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我國的農民和農村問題,才能更好地認識我國農村社會的法治化之路,才能更全面地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editer.《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律思考》.三農中國網
[2]黃涌群.《農村民主自治發展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12)
[3]田成有,王鑫,《轉型期農村法治資源的發現、重組與良性互動》[J].《現代法學》.1999,8(21):4,10
[4]王鑫.《農村法治實踐論——社會轉型與國家、社會(農村)法治資源的重新發現、重組及良性互動》.2002-10-28
[5]李育全.《農村社會法治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