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者隱私權是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過程中產生的隱私權。建立完善的讀者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不僅要完善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更需要用專門的圖書館法律法規保護讀者隱私權。
[關鍵詞]圖書館;讀者隱私權;法律保護
一、讀者隱私權的概念
讀者隱私權并非一種完全新型的隱私權,它是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過程中產生的隱私權,是民法上隱私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讀者隱私權是讀者在利用圖書館設施、信息資源與服務過程中,對其個人信息資料、圖書館活動資料等不愿意為他人知悉或干擾的私人事項所享有的權利。讀者隱私權除具有隱私權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體的特殊性,讀者隱私權主體只能是讀者。二是獨立性,讀者隱私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三是多樣性,個人利用圖書館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讀者隱私權存在方式的多樣性。
二、完善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
我國根本大法《憲法》從公民的人格尊嚴、人身自由、住所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方面的規定體現了有限的隱私權內容,為其他部門法或特別法規保護公民個人隱私權提供了依據。作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在第101條規定了公民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為司法解釋留下了空間。為了適應實踐中有關個人保護隱私的訴求,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布了《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關于審理名譽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等幾個司法解釋,適用于有關侵犯隱私的案件。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等人身、財產權益。”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隱私權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標志著我國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隱私權概念,對隱私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未成年人保護法》、《收養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統計法》、《律師法》等法律中,對相關的個人秘密、尊嚴、信息等隱私權也進行保護。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為保護公民隱私權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由上述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我們看到,立法和司法實踐中,我國已經開始重視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逐漸發展起來。完善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憲法要增加有關隱私權保護的具體條款,把隱私權作為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加以明確;進一步完善隱私權的民法保護體系,確定隱私權的具體侵權行為,明確隱私權的民事責任。還應在刑法中設立侵犯公民隱私權的犯罪條款,規定侵犯公民隱私權罪或類似此種罪名,以懲治那些嚴重的隱私侵權行為。這樣,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形成以憲法保護為核心,以民法保護為重點,以刑法等其他法律保護為輔助的一個全方位的法律體系。
三、用專門的圖書館法律法規保護讀者隱私權
通過法律途徑對圖書館讀者的隱私權進行保護,是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當今世界,不少國家都已通過立法直接或者間接對讀者隱私權進行保護,如美國的《圖書館記錄機密法》、英國的《數據保護法》、法國的《數據處理、檔案與自由法》、日本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我國圖書館對隱私權的保護起步較晚,現行法律對讀者隱私權沒有明確規定,隨著圖書館讀者隱私權保護問題的日益突出,為加強全國各系統圖書館的行業自律和職業道德建設,2002年11月15日,中國圖書館學會六屆四次理事會以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通過了《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試行),該準則第4條明確提出:“維護讀者權益,保守讀者秘密。”這是目前我國圖書館行業政策中僅有的對讀者隱私權的保護性規定。
《圖書館法》是確定國家圖書館事業發展和管理的共同原則和必要條件的權威法章,是國家法律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2008年11月,文化部決定先立一部僅適用于公共圖書館的法律,正式啟動《公共圖書館法》立法工作。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法》應明確規定對讀者隱私權的保護,這是對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公民隱私權的確認和細化,是對我國現有圖書館職業倫理道德的升華與補充,更是數字圖書館健康發展和提高圖書館員法律意識的需要。具體來說,《公共圖書館法》應明確圖書館和讀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特別規定讀者享有隱私權,并對讀者隱私權的概念、內容等進一步細化;規定圖書館讀者隱私權的保護原則,明確圖書館不得泄露讀者隱私,未經讀者許可或者法定程序,不得收集、利用讀者隱私;明確規定侵犯讀者隱私權的救濟,規定侵權應承擔的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責任,明確各級監督部門的監管職責。通過法律上的明確規定,加速全社會對讀者隱私權的重視,從而推動圖書館讀者隱私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秀芬.論隱私的法律保護范圍.當代法學.2004(4):98~104
[2]胡潔,滕靜靜.公共圖書館立法應明確保護讀者隱私權.圖書館.201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