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感決定著他們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目前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感現狀有喜有憂,培養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感要采取多種交叉融合的方法,從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家庭環境三個方面來培養,不僅靠外在的威懾和強制,更依賴于他們的內化自覺;不僅是中小學教師的個人素養,更依靠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的支持和幫助。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責任感;培養
人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取決于人的道德價值觀,而責任感作為人的道德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的實際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中小學教師是對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轉型時期——青少年時期影響最大的老師,所以,教師的責任感尤為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責任感的三個心理組成部分是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主體對自身所承擔的社會義務的認識即責任認知;主體在對自身履行責任與否時產生的情緒體驗即責任情感,它受主體自身的良知和主體對利益的需要的影響;主體的責任行為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心理過程即責任意志。責任認知對責任情感起到理論指導的作用;責任情感對責任感起到動力支持的作用;責任意志對責任感起到過程保證的作用。責任認知指導責任行為,責任情感是責任行為的動力支撐,責任意志監督責任行為,三者互相影響,彼此聯系,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責任感。根據赫爾巴特四步教學法和責任感的三個心理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中小學教師責任感的培養應包含責任情感、責任認知、責任意志和責任行為,根據具體內容和不同地區中小學教師責任感的狀況確定相應的教育路徑,幫助中小學教師形成自覺合理的教育責任行為。
一、制定科學的政策法規,從制度層面保證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眾所周知,文化水平高的人其道德行為不一定高。同樣的,責任認知水平高的人,其責任感未必強。然而,責任意志水平與責任感呈正相關的關系,即:一個人的責任意志越強,他的責任行為越高尚。現實生活中知行不統一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中小學教師在既定條件下能夠去實行責任而不去做,這說明他們并沒有真正形成正確的道德責任價值觀。無庸置疑,指導這些道德責任觀念的是先前的道德思維,要破除先前的錯誤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鍛煉責任意志的過程。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無形的責任感來說更是如此。國家制定加強教師責任感的政策法規,一方面可以為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提供法律依據,使平凡的責任行為有了嚴肅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國家的政策法規可以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引領社會文化和媒體的走向,為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賦予了國家的意義,為其責任感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學校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規范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教師的實際工作崗位是在學校里,學校規章制度對教師的道德價值觀的取向有很大的影響。
建立培訓長效機制,促進中小學教師責任感的提升。責任感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要想對它進行改正和加強就要對它的外顯形式下功夫。設置模擬情境,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實戰演練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一方面教師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模擬實戰演練來考察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意志,并從中發現問題,對癥下藥,避免盲目的一刀切;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本人亦可借此機會來考驗自己,鍛煉自己的責任意志。加強培訓紀律的約束亦是提高教師責任感的基本內容。紀律從本質上說是義務制度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幫助主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履行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僅在監督控制下才履行自己的責任。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紀律培訓和訓練有利于他們對道德、法律義務的理解與遵守。但是,社會學研究表明,那些能進行自我約束的主體在責任行為的舉止方面明顯強于屈從于外部強制紀律的主體。因此在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紀律訓練方面必須發揮中小學教師的主體能動性,引導中小學教師把外部客觀紀律與自身主觀需求相結合。使紀律不僅成為中小學教師的約束,更是他們需求得到滿足的途徑。
二、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從輿論層面監督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培養其責任感
生命不是一個孤立成長的個體,環境給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西漢劉向在《后漢書》里寫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這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熏陶作用是很大的。教師群體作為一個特定的職業群體歸屬于一個特殊的環境——校園,校園環境對教師個體影響最密切、最貼近、最深。社會的輿論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不負責任的行為會受到指責,責任感強的行為會受到所有人的贊賞,在這樣一個健康、責任感強的輿論環境里一定會培養出責任感強的教師。教育家斯賓塞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生活在一個素質修養高尚,責任感強的環境里,教師自然就變得責任感較強。
加強道德責任理論教育,提高道德責任判斷能力。道德責任判斷可以分成兩種:一是事先的道德責任選擇,它發生在行為之前,是指教師的自我選擇;二是事后的道德責任評價,它出現在行為之后,是他人、社會輿論的評價。不管做出什么樣的責任判斷都要根據一定的標準或憑借某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因此,提高中小學教師的道德責任判斷能力,就是要提高中小學教師依據正確的標準進行正確的道德責任選擇和判斷的能力。這需要有關教師教育工作者對一定時期中小學教師普遍關心的社會道德性問題、中小學教師群體里存在的普遍道德性問題有科學、明確、獨立的道德立場思考,解答中小學教師的道德困惑。
此外,社會還可以通過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獎勵負責任的高尚行為,從經濟上鼓勵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學校可以開辟出一塊專項基金,專門獎勵教師的高尚責任人行為,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感提供一定的物質獎勵。
三、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從精神從面支持中小學教師的責任行為,促進其責任感的培養
教師的家庭的支持對他們責任感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試想一位教師如果做了責任感強的高尚行為后卻得到家人的奚落和不屑,這位教師恐怕再也不會做出類似的行為;如果他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肯定,那么往后他就會做出更多的高尚道德行為。因此,建立和諧家庭對中小學教師責任感的培養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持。和諧家庭主要應該表現出四個方面的和諧,即關系和諧、生活和諧、發展和諧、心理和諧。教師亦然。但工作的責任感與自我實現的沖突會影響教師的心理。學生的成長、成才并非一日之功,教師難以獲得更多的職業成就感,自己的闖勁會隨著工作時間的遞增而銳減。教師作為知識和道德的化身,常常潛意識地把完美作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如果不能理性地分析失誤,把原因都歸結到自己身上來,就會內疚、自責,甚至感到悲觀厭世,帶來心理上的不良反應,產生心理問題。教師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和婚姻方面有更高的期望而無法達到時,會影響教師的情緒,家庭的幸福感會減低,導致情緒低落、自卑感增加、工作效率下降。這些自然會對教師的心理發展、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責任感的培養造成負面影響。
教師責任感的培養需要和諧的家庭環境,但教師和諧家庭的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絕非朝夕所致,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教師責任感培養的緊迫性需要我們盡快整合社會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即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民間組織及家庭自身聯合起來,建立多方面的科學協調的社會機制來指導建設教師和諧家庭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檀傳寶.教師倫理學專題——教育倫理范疇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
[2]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
[3]朱尚華.論責任感的形成與教育機制[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6,15(5)
[4]黃玉斌.自我認知與教師心理健康[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2)
[5]陸曉燕.試論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師責任感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6(18)
[6]滑翔,許業周.用和諧文化滋養和諧家庭[N].深圳特區報.200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