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從實施到現在已過去十年之久,仍然有許多中小學教師沒能成功轉變自己的角色。讓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成為一項重要而且緊迫的任務。中小學教師如何成為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幾個策略:教師個人進行研究;教師集體進行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研究者;教育實驗
在現代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教師應當而且必須成為研究者,這不僅有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雖然“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點早已被提出,但長期以來人們就有一種固有的觀念,即中小學教師不需要創造知識,更不需要做研究,他們的任務就是運用并傳遞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研究成果。于是,在許多中小學校,課程還是被認為是一套由外部專家設計的內容綱要和行動程序,教師只要理解、領悟和執行,使預設的課程變為實際的活動即可。新課程理念下的學校教育,要求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職業的特定要求,也是新課改的有效實施的需要。
一、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緊迫性
“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點被提出來已經長達85年。1926年Bukingham在《教師的研究》(Research for Teacher)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教師有研究的機會,如果抓住這種機會,不僅能有力而迅速地發展教學技術,而且將賦予教師的個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嚴。”此后,又不斷有學者強調教師做研究的重要性。我國自實施新課改開始,就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但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仍然視“研究”為畏途。(1)教師職業的特定要求迫切需要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認為,教學是一個課程探究的實驗過程,課程的研究和發展是教師的責任,教師的工作不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師自己來研究。他還認為,教師是課堂的負責人,課堂是檢驗教育理論的理想實驗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研究,都很難否認教師擁有大量的研究機會。教師工作是一門特殊的職業,它有別于其他職業的特征和要求。因為教師面對的是有思想、不斷發展的和有差異的個體。特別是中小學教師,他們所教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面對學生的不斷變化去創造,才能地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人員就需要不斷地開展研究,不斷地進行反思和實踐,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作為。(2)新課程的有效實施迫切需要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從課程的角度來看,雖然新課改已對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民主的課程、開放的課程、圍繞學生生活建構的課程、體驗的課程。但是許多中小學教師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課程觀,他們認為課程就是各學科知識的總和,是政府和課程專家所關注的事,教師根本沒有必要去思考課程的問題,教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學,只要忠實而有效地將課程內容傳授給學生即可。這些觀念就使得課程與教學相互脫節,其結果是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要使新課程真正得以有效實施,教師就必須認識到課程已經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的可再生資源。因此,教師不應該孤立于課程之外,要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研究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但目前仍有許多中小學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存在著偏差。在教學中,他們以知識傳授為重點,以自我為中心,一味追求考試分數和升學率。另外,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教師不能僅僅根據預設教學目標生搬硬套地去完成教學任務,要有駕馭和控制課堂的教育智慧,靈活地應對教育中出現的各種突發因素。從學生和教學過程看,教師都必須成為研究者。
二、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策略
(1)教師個體進行研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大部分時間需要獨自面對學生,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塑造人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自主選擇研究問題、積極分析問題的原因、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在反思中尋找教學規律,積累教育智慧。首先,博覽群書,豐富理論知識,夯實理論基礎。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對象是發展的個體,他們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具有自主性。教師應該博覽群書,學習科學理論,從中獲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教育科學知識,了解教育教學規律,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擁有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和與時俱進的理念;教師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獲得學生的尊重與愛戴。其次,勇于實踐,積累教育經驗,調整教學策略。中小學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尋找合適的機會,將自身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教師所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問題的各種思考,都可以在課堂實踐中進行檢驗。通過對實踐效果的評價,教師再不斷地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善于、反思,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應變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舍恩(D.Schon)就提出了“反思性實踐者”的思想,對“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有很大發展。“教師成為研究者”倡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實踐,成為“反思性實踐者”。教師的教育實踐過程應該時刻伴隨著對教育教學的反思,中小學教師應該讓“自我反思”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具體來講,教師把自我或教育活動本身作為意識對象,不斷進行審視、探索與評價,進而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養。學會在閱讀中反思,在實踐中反思,在師生互動中反思。(2)教師集體進行研究。雖然我們說在大多數時間,教師需要獨自面對學生,但是教育問題也具有很多共性。每個教師都具有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維方式和研究風格,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共同研究,定可使教師群體成為有效地研究群體。因此,中小學教師進行研究不能僅僅囿于個體的范圍之內,可以組成不同的團隊共同參與教育問題的研究。教師集體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學校相關部門針對某一專題組成研究團隊。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靈活選擇相關教師參與,往往承擔著研究解決學校教育中出現的重大課題的重任。二是以班級任課教師為基礎組成研究團隊。主要針對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開展研究,對每個學生施以不同教育策略時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三是以教研組為基礎的同類學科教師研究群體。主要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學科問題展開研究,依靠集體智慧探索合理有效的學科教學策略,不同層次的群體合作研究使教師在合作中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師的教育實踐智慧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自由流轉,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3)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我國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干、“雙師型”教師、學術帶頭人和校長,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專業研究人員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指導就是一個培訓的重要途徑。專家指導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送出去”。就是把學校的優秀教師、骨干教師送到相關的教師培訓機構,接受專家的理論指導,分享專家和同行的教學經驗,在學習回來后,與其他老師分享培訓成果。二是“請進來”。中小學把專家或者名師請進學校,邀請他們指導學校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案的制定,為教師傳授執教經驗,指導學校進行科研選題、科研實施、科研成果呈現。
雖然“教師成為研究者”一再被強調,但還是有多數中小學教師沒有轉變和適應自己的角色。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發展,中小學教師必須成為研究的一員。積極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實踐中去,做敢于創新的教師,做善于研究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吳衍.論“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角色定位[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1(2)
[2]宋時春,張華.教師成為研究者:新課程的角色期待[J].語文建設.2002(11)
[3]宋建軍.論教師成為研究者[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
注:該論文在第一屆“課程教學改革與教師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