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到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城市讀大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到異域讀書進入新的文化氛圍、社會環(huán)境,接觸了其他民族后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文章以南昌航空大學的實際情況為例,分析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異域文化下社會適應的現狀、影響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適應
由于生活習俗、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文化觀念等存在差異,少數民族大學生到異地讀書接觸了新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氛圍、文化習俗之后會面臨社會適應問題,內心世界經歷著一系列的矛盾沖突。本研究所關注的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到異地讀書在社會適應上有沒有不適應?如果有,體現在哪些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到了異地后民族認同感會不會和以前不一樣?民族認同感與社會適應有沒有關系?在所讀高校,學校有沒有采取一些措施來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社會適應中出現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此問題?針對這些疑問,筆者調查了南昌航空大學的在讀少數民族學生。
一、異域文化下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適應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fā)現,南昌航空大學有45名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其中28名在文法學院,其余分布在材料學院,軟件學院,經管學院等。上述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異域文化下的社會適應問題主要體現在文化適應、心理適應、日常生活、學習活動、人際交往等方面。
(1)文化適應方面。由于我國民族教育自身的復雜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及教育人類學本土化的相對滯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校中的文化適應還很薄弱。少數民族大學生來大學之前是在自己的民族文化氛圍下成長的,但到了新的文化環(huán)境之后會出現文化碰撞,這可能會使少數民族學生自己產生一道防線,使得他們不主動與其他民族同學接觸。HZR是文法學院的一名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學生,因維吾爾族文化中女性平時帶頭巾,到了大學之后因其他民族沒有類似的習俗,所以此同學成為有些對此方面沒有了解的同學議論的對象,從而產生心理壓力,而對這種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感覺明顯不太適應。(2)心理適應方面。少數民族大學生因為意識到自己與非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各方面的不同會表現出獨特的心理不適應。這不僅表現在外顯的語言交際、生活習慣上,還表現在內心的宗教信仰、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等方面。他們會因為語言障礙而斷絕與外界的溝通,從而養(yǎng)成內向、冷漠,甚至孤僻的心理。有時會因為同學一句冒昧的話而傷心或情緒不穩(wěn)定。經管學院的LP同學是在她班上唯一的一個回族學生,她天天只能在蘭州拉面館吃飯,而班上沒有和她有相同習俗的同學,所以她一個人單獨去吃飯,這樣就少了和其他同學相處的機會,因為平時與同學沒怎么溝通,慢慢地她在寢室也不太說話,而人是需要有個傾訴對象的,需要適當地釋放生活中的壓力的,而她幾乎沒有很要好的朋友,只能繼續(xù)獨來獨往,導致逐漸走向自我封閉。(3)日常生活方面。由于長期生活在該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氛圍中所以生活習俗方面也會有極大地不適應。例如伊斯蘭教不僅是一種宗教,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英國學者詹森曾說:“伊斯蘭教不僅僅是宗教,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整套信念與崇拜方式,它是一個廣泛而又相互聯系的法律體系,它是一種文明,它是一種經濟制度和一種經營方法,它是一種政治和統(tǒng)治手段,它是一種特殊社會和治家方式?!边@種生活方面的不適應在進入大學的初期會表現的格外強烈和突出。飲食是生活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仰不同從而飲食習慣也不同。由于穆斯林少數民族大學生只能在清真餐廳進食,所以有些高校如果沒有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致使該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更大的生活上的不適應。因南昌航空大學沒有一個獨立的清真食堂,穆斯林學生們只能在小型的清真面館吃飯,而這些面館不提供早餐所以他們每天過著沒有早餐的日子。因各地的氣候不同,所以少數民族大學生到異域來讀書還會出現水土不服等情況,到南方讀書的大學生出現水土不服的概率更大。因南方的氣候比較潮濕,很多學生身上出現大塊大塊的青腫。(4)學習活動方面。在大學的初始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最大的障礙來自于語言障礙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多數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是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讀書的,漢語基礎不是很好,理解能力較弱。再加上不同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的不同思維方式,在學習上會遇到極大地困難。在課堂上要把自己的想法轉換成漢語需要點時間,因此反應顯得較慢,所以大多數時間都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從他們的學習成績可以看出,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專業(yè)因為專業(yè)術語較多他們的成績很難跟得上同班同學成績。出現了很多掛科現象,但不是因為不勤奮而是因為漢語基礎不太好而考試考得不理想。(5)人際關系方面。由于宗教信仰、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語言障礙等問題,在人際溝通上出現不適應。調查發(fā)現,在少數民族學生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就是因為擔心表達不清楚自己的思想,就不敢跟更多的人交流交朋友,從而限制自己的交際圈,只跟與自己同族的同學來往。所以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方面民族因素和自身因素也是人際適應的影響因素。
二、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適應的相應措施與建議
(1)在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上出現的問題時,可以通過各高校媒體、報刊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得到非少數民族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理解、包容及尊重,從而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團結意識??梢钥紤]定期開展民族交流月活動,使學生有機會相互了解不同民族的習俗,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本民族特色的平臺,促進民族交流,取得共同發(fā)展,實現和諧。讓各民族學生手牽手,一起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而奮斗。激發(f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加強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例如文法學院將十月定為學院的民族月,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從而使更多學生了解到少數民族學生的一些風俗習慣。(2)在心理不適應問題上,通過各種途徑加以解決。比如用導師制給每個少數民族大學生安排導師,他們有除了任課老師之外的與老師接觸交流的機會。可以請心理咨詢師定期的和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調查發(fā)現,文法學院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經常和少數民族大學生聊天溝通,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并及時給予相應的疏導,幫他們分析現狀,使他們正確認識民族間的差異,正確對待自己,而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和自卑感。(3)在日常生活中,高校領導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關心,如一起過節(jié),一起吃飯,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由于飲食習慣的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其他學生多。學校可以在這方面和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盡量完善清真食堂的設施,改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伙食,在生活上提供生活援助,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健康康地讀書,不要因為基本的飲食問題沒解決而分散注意力。(4)在人際關系和學習生活方面,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和校各個社團組織,鍛煉少數民族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這過程中使他們的交際圈夸大,形成人脈網絡。在不斷和其他民族同學接觸交流過程中發(fā)現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及同學身上的優(yōu)點,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激情和課余活動的興趣,使他們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適應所在的生活圈子及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偉梁.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6)
[2]李懷宇.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適應[J].貴州民族研究.2006(1)
[3]彭謙,戚甫娟.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問題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報.2009(3)
[4]韓麗霞.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8)
[5]曾維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異域文化下的心理適應[J].西南大學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