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已經成為時代的共識,人們深刻地認識到環境的意義。在景觀空間場所建設的過程中,僅將“因地制宜”放在口頭上,卻對山體進行大挖大填,使山地環境“平原化”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大量戶外開放空間的現在,為山地公園建設提供具有可操作意義的理論指導已迫在眉睫。本著這一目的,本文以史入手分析總結傳統帶來的啟示,借鑒城市規劃、建筑學、行為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山地公園景觀空間設計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山地生態公園;建筑設計與規劃;生態設計;景觀設計]
一、引言
我國是多山地區,山地面積約占總國土面積的2/3,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大型公園多選址在郊外山地或丘陵地帶,地形相對復雜。一方面,山地多變的地形空間、豐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為現代城市山地生態公園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設計依托;另一方面,山地中的地質活動頻繁,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水文的季節性變化、景觀的區域性等特點,加之其生態環境比一般的平地公園更復雜,使得山地生態公園的設計與規劃和城區一般的景觀公園有明顯的不同。從居住個體來看,依山而居能讓居住者更加親近自然,同時開發山地建筑可以提高居住面積和居住質量??傊?,在我國進行山地居住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山地公園景觀空間設計研究現狀
對于山地公園景觀空間的文獻論述較少,目前還沒有專著出現,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受傳統山地觀和景觀審美的影響,從造園學的角度,運用中國古典園林對地形的處理手法和技巧,探求山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彭一剛(1986)《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一書,由分析入手,對古典園林中起伏層次,堆山疊石,視線仰俯,高低錯落等地形處理手法進行了理論性分析研究。李敏(1986)《中國現代公園一發展與評價》以“史”為綱,結合建筑空間理論,闡釋了我國城市公園的發展歷程和主要特色。他提出:“公園藝術形式的主體是城市山水創作、植物造景和園林建筑三者有機的結合統一,”并收集了大量的公園圖文資料。(2)從建筑學的角度,通過對山地的建筑的形態,景觀,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山地建筑對山地的適應能力。唐璞(1981)《讓建筑上山的幾個問題》、任雷(l991)《山地建筑形態特征探索》都從形態設計的角度對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形體表現和空間形態進行分析研究。盧濟威等(2000)《山地建筑設計》分析了山地景觀的環境原生體、視景獨特性、生態脆弱性和情感認同性,并在景觀生態,景觀視覺,景觀空間及景觀情感等三者方面,對山地建筑的景觀設計進行了探討。(3)從城市規劃學的角度上對山地生態環境,自然空間形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并以此為依據有效地提高規劃決策的科學合理性。洪亮平(1998)《創造明日山水城市》對山水城市的空間意象進行探索性研究。蔡云楠、郭江雨(2000)《山地城鎮綠化模式研究》針對山地獨特而敏感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提出“綠核+綠廊+綠網”的綠化模式。(4)從景觀生態和景觀感知的角度對山地景觀進行研究。俞孔堅(1991)《景觀,生態,文化,感知》對山地的景觀感知作了定性的分析評價,運用GIS對生態閥值進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模擬分析。王紫雯(1998)《山地城鎮景觀生態規劃方法探討》,就視覺景觀容量的影響因素體分析研究得出:“地形越復雜,地勢越低,越低凹的區位透視度越小,視覺容量越大”的定性論斷。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1961)出版對地形微氣候及地形的處理手法作簡要論述。Norman.K.Booth《風景園林設計要素》中對地形的類型、美學特征及實用功能作了分析研究。
三、現代城市山地生態公園的建筑設計與規劃
(1)山地生態公園的建筑設計原則。山地建筑所賴以生存的山地環境決定了山地建筑的形態特征。影響山地建筑形態的主要因素有坡度、坡面朝向、海拔高度、自然肌理(植被分布、水系等)。我國古語有云:“土木之事,最忌靡費”,也就是建筑施工要盡量減少工作量,因此山地建筑盡量采取“減少接地”的接地形式以盡量保持地表原有地形和植被。若建筑體量較大,或者山勢比較陡峭,若將建筑設計成為一個集中式的單體,無論其形狀如何都是最自然山形的破壞,或者說建筑本身成為一種惹眼的視覺焦點。若建筑設計的初衷不是為了強調建筑本身,那這樣的建筑設計案例應采用“不定基面”的原理,將大型建筑化整為零,當然是要經過對建筑功能的審慎分析,將功能分區合理布置同時之間又加強聯系。建筑本身是山地生態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公園景觀的營造與建筑景觀息息相關。建筑作為山地生態公園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應充分融合于自然景觀中,展現山地公園的生態特色。(2)生態設計。在生態學的意義上,組成生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應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和影響,最終融合為一個完整的區域性生態系統。山地生態公園的生態系統,相比城區一般的平地生態系統,在地質、水文、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因素變化時引起的山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可能都更為敏感和復雜,嚴重時甚至引起難于修復的生態失衡。針對現代城市山地生態公園人流量大、水消耗多的特點,為保證山地生態系統的正常水循環,需要補充適量的人工水體。但補水設計中,應盡量保持山地系統中的自身水體,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發揮其自然生態系統的功效。(3)建筑設計。對建筑群而言,科學地進行豎向設計并創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環境又具有地域文脈特色的現代建筑,應該是立意構思的重點。豎向設計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為重要。進行豎向設計的任務是利用建設用地的自然地形,選擇合理的設計標高,使之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時達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資省、建設速度快、綜合效益佳的效果,盡可能減少對原來自然環境的損壞,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優美環境。這就要確定建筑物室外場地和道路等的設計標高,并相互協調,確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應的排水構筑物位置,確定土石方平衡方案。(4)景觀設計。山地環境中,由于地形、地貌的復雜多變,使得地表的空間特征明顯,容易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美感。地形的起伏變化,使得山地生態公園的觀景在視點、視角方面容易形成景觀視覺的多變性與復雜的結構層次性。但在實際設計時也應注意,當整個山體的尺度比建筑尺度大時,在視覺效果上會比較和諧;當人工建筑的尺度與山體接近甚至更大時,容易給人以建筑過于膨脹的感覺。另一方面,山地建筑還可利用綠化植物的襯托與滲透達到融于自然的效果。綠色植物與建筑二者可以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減少建筑的人工氣息,創造出奇特的生態景觀。同時,巖石也是山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裸露的巖石也是一種自然景觀,建筑若能與山地中裸露的巖石完美結合,也有助于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之中。若山中有較大的溪流或穩定的水源,設計時將其環繞于建筑,或在適當的位置設置小湖,則更能體現建筑與自然的靈動性。
“建筑是凝固的樂章”、“建筑是藝術的宮殿”,對建筑設計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而人類對山地建筑的探索更是是剛剛起步。同時人居環境工程是一門系統的、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山地建筑的發展涉及到生態、經濟、技術、社會、人文等方方面面,人類只有在山地建筑開發過程中統籌兼顧,才能規劃、設計出既符合人類生存需要又不對環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的建筑品。
參考文獻
[1]曲賓,劉波.對山地環境中建筑設計的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4)
[2]趙云.淺議山地開發中的建筑設計問題.科技創新導報.2009(23)
[3]陳榮林.山地建筑設計與城市人居環境的探討.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8(7)
[4]戴志中,劉彥君.山地建筑設計理論的研究現狀及展望.城市建筑.2008(6)
[5]趙秀敏.浙北山地丘陵地帶村鎮景觀規劃與建筑設計的策略研究.裝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