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陶藝概念的提出,從字面上不難看出其強調了新藝術的特征,具有現代性的品格。在情感上、意識上都與傳統陶藝有著差別,本文就“文化意義、設計意識和環保意識”三個方面來探討在陶瓷藝術設計教育領域中,如何理解\"現代\"藝術視覺意識,實現從“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轉變。
[關鍵詞]現代陶藝;教學;意識
現代陶藝課程在教學中,總是會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爭論,現代陶藝概念的提出,從字面上不難看出其強調了新藝術的特征,具有現代性的品格。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來談其概念:一是從觀念上,它強調個性,強調感性,強調自身情感,用抽象的、變形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藝術形式,擺脫了多年來受傳統審美標準制約的思想束縛,成為現代藝術創作者用來挑戰、樹立新意的手段;二是從藝術形態上,作品不再是以實用為目的,不再是單純的“土”與“火”的語言,陶瓷可以與木、金屬、水等等材料綜合使用,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規范,揚棄了傳統陶瓷精致、規整、對稱的古典審美趣味。為此,筆者認為:在意識上,可以從文化意義、設計意識和環保意識三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意識”。
一、文化意義
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有著血緣的關系,但不是傳統陶藝的簡單重復和延伸。同時,我們也不要被“外來文化”沖昏了頭腦,一切“以洋為先”。中國陶瓷藝術有近萬年的歷史,它的遺存無比豐富,文化內涵深刻。這是任何其它門類的藝術品種都無法與之相比的。眾所周知,英文“China”即是“中國”的意思,又指“陶瓷”。可見,陶瓷被賦予中國文化符號與身份定向內涵,它承載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陶瓷以一種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著,并發展著從未間斷過的文化現象,就象水墨一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屬性,實屬中國的“國粹”,在當代藝術發展中起著沉重的奠基與貢獻。然而在當今世界,在經濟的原始動力下,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輻射、擴張和滲透的趨勢愈演愈烈。在接受以西方三大構成為基礎的設計教育體系的創作者們往往忽視了“民族”的因素,一味的追求“標新異”形式,甚至大談“與國際接軌”。對于發展中的中國,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方強勢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突出自己的文化個性,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將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在現代陶藝課程中,必須強調的“現代觀念”因素——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個性,用自己的設計語言來面對中國的大眾。利用藝術的力量來影響民眾的意識形態,讓民眾在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陶瓷藝術作品中觀望和品味的同時,領悟到藝術的魅力,這將會對他們的審美取向和行為方式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將陶瓷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里和潛意識中。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傳遞信息采取的是形象、寓意的方式,所謂“紋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些因素導致我們與西方的藝術意識上是不可能殊途同歸。
二、設計意識
雖然現代陶藝都是藝術家根據自身的情感去自由地進行創作,但已不能是純精神物化的純藝術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功能制約前提下,由設計師進行設計,它需要與周圍環境、建筑及人文風俗相結合,需要具有宏觀審美的設計意識,要求作者在環境中把握陶藝與環境、建筑和人文的關系,從而創造出與大自然有機結合聯系和諧統一。在創作一件陶瓷藝術作品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全面設計的過程,作品不僅要求陶藝本體視覺傳達效果,還要從欣賞者的角度來處理加工過程,以及置放環境等諸多方面。現代陶藝它不應拒絕“設計”的內涵和形式,陶藝以其特有的形式空間存在,建構于人的生活場景之中,是對人生活的一種開啟,是為了生活服務的。在這個意義上,作為藝術的陶藝更應將“設計”真正融入到“現代”意識之中。
三、環保意識
現代社會高度工業化的發展使城市環境相應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環境保護問題也是藝術家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生活藝術化”是對環保意識的一種新的詮釋,陶瓷媒介取于自然環境,以藝術的形式返于人類創造的環境,是對環境的再創造。陶土材質本身的自然屬性使它像一個朋友一樣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以其豐富的材料特性和藝術語言豐富和影響了公眾的視覺質素,在現在和未來的發展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但是,我們也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陶土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且經過火的洗禮后成為陶瓷,是具有不可降解的特性。我們在建設自己理想中的“家園”的時候,不能毫無節制開采、利用不可再生的資源。一件陶瓷藝術作品不是流行文化,也不是“即拋型”的消費品。
總之,陶瓷藝術設計教學的目的就是在對新的工藝和創作方法的了解、新的創作意識的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某些技藝因素的擴張和強化,引發學生們對陶藝及其文化的思考。陶瓷藝術設計教育不僅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更看重培養學生理性的思考能力。
項目基金:本文系咸寧學院校級科研項目(KY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