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希望我的孩子能跟城里的孩子受同等的教育。”“希望我的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學校。”“希望我的孩子能分進重點班。”這些話是很多父母心里的糾結和企盼,它們背后反映的是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期待。教育公平不是個新話題了,之所以還要再拿出來討論,是因為這一話題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久治不愈的教育癥結,在社會上反響強烈。
本期所刊登的這幾篇文章,有從專家的角度,高屋建瓴地闡述了對教育公平的一些看法和建議。還有從一線教師的角度談一些觀點、看法和做法,有的也許沒什么新意,也不夠深刻,甚至還片面和絕對,有的做法還在探索階段,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基層教師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和期待,體現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一片深情。
教育是實現社會平等的“最偉大的工具”,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平衡器”。給每一個孩子公平的教育環境是教育改革發展不可動搖的任務。
追求教育公平,我們一直努力著……
現狀
★教育經費投入存在地域差異,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差距突出。
★社會大量學齡人員喪失受教育的機會。貧困家庭子女、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和流動人口子女等上學難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中,涉及“擇校”和“就近入學”原則的沖突,重點校(班)和薄弱校(班)的沖突。
★貧困學生與弱勢群體救助不到位。
★教育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
★教育特權、教育腐敗、教育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
權威聲音
袁貴仁(教育部部長):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兩大戰略重點。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個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部負有重要的指導、設計、推進的責任。要堅持以加快發展促公平、資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資助促公平、規范管理促公平,有效解決擇校問題、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切實實現教育的起點公平。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最終的教育公平,應該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教育而激發潛力、得以發展,通過教育而獲得人生路上的成功。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需廣泛推行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展的個性化教育,以取代陳舊的教學模式。當然,要實現教育公平、廣泛推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在我國目前還有其他的限制,比如,如何培養學生具備自主選擇課程體系的能力,如何區別學生的差異,提供個性化教學輔導,我國的課程改革應該如何跟進,教師隊伍如何對應進行個性化教學工作等等。
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所謂的“教育公平”,首先是機會的公平,讓所有的人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其次是過程的公平,讓所有的人接受盡可能均等的優質教育;最后才是結果的公平。要實現教育公平,最關鍵的是先縮小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城市重點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別,盡可能把最薄弱的學校優先辦好,多“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目前,“高考公平”很受關注,但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因為一個人接受的基礎教育品質如何,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終身。
劉長銘(北京四中校長):從2012年開始,北京至少有兩件促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工程列為政府的實事。一是鼓勵中心城區的一些學校在城鄉新區建設分校,這是城鄉新區中小學建設工程,而且明確要求要實施一個法人一體化管理,不是說一個學校在那邊掛一個分校的牌子就可以了。對于資源輸出的學校,市委市政府予以獎勵,并且補充一些編制來促進學校的教師到郊區新的學校任教。二是北京從2012年開始有一個工程叫“北京數字學校”,組織北京市最優秀的教師,在今年提供9500節網絡課,然后免費提供給全市各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