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片段1:(認識計數單位)激疑、設障。
課前播放經典小品《心病》,趙本山給范偉看病的視頻。
師:(伸出三個手指)趙本山伸出三個手指時,范偉以為獲獎了,獎金多少?
生:300。
師:那個時候,范偉暈了沒有?
生:沒有。
師:可后來為什么就暈了呢?
生:因為加了個萬字。
師:加了個萬,300萬為什么就暈?
生:數目太大。
師:對了,來看一看,
課件呈現:300萬元現金堆在一起的情景。
演示:①1萬,②(1萬1萬數)10萬,③(10萬10萬數)100萬,④(100萬100萬數)300萬。
生:哇!這么多錢!
師:以前認數時經常用到計數器,(師拿出只有五個數位的計數器)今天也請一個小朋友把范偉獲獎的300萬元在計數器上撥出來,誰來?
生■遲疑片刻后,在萬位上撥了3顆,可還在思索。之后,生■覺得不行,皺著眉下去了。
生■:怎么夠呀?在萬位上要撥300顆珠子;如果在十萬位上要撥30顆,在百萬位上撥3顆就可以了。
……
達成共識:還需要更大的計數單位才能表示出300萬。
[賞析]欣賞經典小品,人們往往一笑而過,羅老師卻能挖掘出數學元素,巧妙地從小品中引出300萬,300萬為什么就暈?在此羅老師設疑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從小品300萬的獎金讓范偉暈倒體會到300萬的錢多。300萬到底是多少?學生對此產生了心理懸念,求知欲望由此滋生,“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學生學習投入的“情”已然調起。當羅老師用課件呈現出300萬人民幣時,學生被眼前如山堆積的氣勢所震驚,不禁發出感嘆:哇!這么多錢!正當學生的興趣與激情點燃的時候,羅老師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設懸念,又設下了學習障礙:在只有5個數位的計數器上要撥300萬,怎么撥?在這一環節,羅老師又“悠”了學生一招,給學生提供只有5個數位的實物計數器,乍看在計數器上撥數簡單,學生被羅老師“騙”了,興奮地舉起手,繼而卻難住了:沒法撥啊!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 種“不協調”,它喚起了學生心中迫切的需要,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達成學習的共識:需要更大的計數單位。這一過程中,學生興奮、渴望、焦急,只想打破沙鍋問到底,盡快知道究竟,盡快解決問題。而這種心態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狀態。
教學片段2:(學習數位順序表)巧問、制錯。
師:信封里面藏著一個整萬數,有兩個6露出來,后面都是0,你覺得有幾個0?
生:可能會有3個0 到6個0。
師:如果有3個0,那這兩個6分別在什么位上?
生:萬位和千位。
師:這個數是整萬數嗎?整萬數哪些數位上必須是0?
生:個、十、百、千數位上。(師貼數位)
師:如果是4個0,這兩個6分別在什么位上呢?
生:萬位和十萬位。
師:萬位、十萬位有嗎?這里真沒有,可以有嗎?
……
師:其實這些計數單位和以前的計數單位一樣,都有自己的位置,(師拿出萬位、十萬位和千萬位的貼片)誰能把它們的位置擺一擺?
當學生擺對了(只是缺了教師少給的百萬位),其他學生仍有意見時,羅老師拿出藏了的百萬位,另一學生上去補充完整。
師:……隨著以后的學習,還有更多的數位(板書)……剛剛補出的四個數位和以前認識的四個數位,有什么不同?
生:只是前面重復加了個萬。
師:……我國計數習慣是從右往左,每四個數位為一級。(師貼個級)個級表示多少個一,再往左數,這四位叫做?
生:萬級。
師:萬級以萬為單位,萬級上的數就表示多少個萬。(師貼萬級)把660000分級,表示有多少個萬呢?這個數怎么讀……
師:如果是5個0呢?能先分分級嗎?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組成?萬級上的數是?表示?這個數讀作……
[賞析]“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羅老師出示神秘的信封:里面藏著一個整萬數,只露出兩個6,后面都是0,你覺得有幾個0?如果有3個0,這兩個6分別在什么位上?整萬數哪些數位上必須是0?如果是4個0,這兩個6分別應該在什么位上呢?如果是5個0呢……新課改以后傳統的幾乎被人遺忘的普通數字磁卡在羅老師手中再掀狂瀾,又經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也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學習的胃口充分吊起,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得也很深刻。整節課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確實不易。羅老師卻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眼球,拿出萬位、十萬位和千萬位,讓學生去擺一擺萬級數位,故意藏了一個百萬位,而我們教師很少這樣做。羅老師一方面有意展示錯誤,在教學重點處埋下一個“引爆點”,讓學生在傾聽、交流糾錯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萬級數位順序,所學新知在潛移默化中滲入心扉,其效果遠勝于機械記憶;另一方面萬級上的數位與個級上的數位十分相似,羅老師在這一細節上變化設計,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為課堂增彩不少。
教學片段3:(整萬數讀寫)求變、留尾。
師: 這節課有收獲嗎?
生■:我知道整萬數怎么寫。
生■:我學會了分級……
師:這節課是認識大數的開始,如果沒學好影響可大了,繼續看小品,現在請帶著專業的眼光看。(播放趙本山的《捐款》片段)
師:3000,四位數,個、十、百、千,按4個0,怎么又不對了呢?
生■:如果按4個0,3就要寫在萬位上,不是3000,是30000。
師:……這是小品的情節,據說他在汶川地震時捐了多少?
課件呈現趙本山照片及捐款數(500萬)。
師:……我用計算器把這個數按出來,你們覺得按夠了就喊“停”。先想一想(不說出來),500萬是幾位數?
師:如果喊遲了,就會捐成?(5000萬)如果喊早了就會捐成?(50萬)來,準備!
師在能發聲的計算器上依次按出500萬、20萬、1000萬。
師:(課件呈現某明星照片)這是誰?他也捐了!想知道他捐了多少嗎?聽聽我按的數!
師依次按560000、2000000。
課件呈現某慈善富豪圖片:這個人認識嗎?他是中國慈善捐款富豪,他在這次捐款晚會上捐了多少呢?聽聽!(師按4500000000)是多少?
生議論紛紛:這個數好大啊!
生■:五億。
生■:一億。
生■:四十五億。
……
課件呈現:4500000000。
師:這個數不會讀沒關系,讀錯了也沒關系,這個數我們以后再認。下一節課我們會學習。
……
[賞析]一個普普通通的計算器卻吸引著在場的每個學生也征服了全場聽課的教師。羅老師用這不起眼的家伙演繹出了非凡的效果,微弱的按鍵聲在寬敞的體育館依然清晰,致使課已結束似乎這聲音依然回響。我們倍感羅老師選用素材的精湛藝術,更折服于他的求“變”。課件呈現趙本山照片及捐款數:500萬,看數聽音喊停,如果喊遲了,就會捐成?(5000萬)如果喊早了就會捐成?(50萬)改變形式,不提供數據,聽音說數,出示某明星圖片:想知道他捐了多少嗎?聽聽按的數!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與“奇”。在課的最后,羅老師呈現出某慈善富豪圖片:這個人認識嗎?他是中國慈善捐款富豪,他在這次捐款晚會上捐了多少呢?聽聽!教師在計算器上按出4500000000,是多少?有些學生讀錯了,羅老師這時說:“這個數不會讀沒關系,讀錯了也沒關系,這個數我們以后再認。下一節課我們會學習。”羅老師將懸念設置于課尾,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余味”,為后繼課涂上點“神秘色彩”,具有“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魅力。羅老師不僅僅滿足于對本課的練習小結,同時在找出本課與下一課知識的交接點,而精心設計懸念,于平淡中起波瀾,平坦中見突兀,能把學生的心一下子懸起來,使他們自發產生解謎的需要,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
懸念是一種心理現象,它能喚起人們的注意,激發人們的興趣,使人產生牽掛焦慮的情感和強烈而迫切的求知欲望。太“懸”學生們無從思考,也就無“趣”可激,不“懸”學生一眼望穿,則無“念”可想,羅老師“懸”而有度,著意把“認識整萬數”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學生“念”有門路趣味盎然,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彰顯出數學魅力,演繹出精彩課堂。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海市杜橋鎮鳳山小學?搖?搖?搖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實驗二小沿海校區?搖?搖?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