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體驗、體會作者表達情感之妙的方法手段有很多。如:
1. 換位思考,參與體驗。有位教師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一位醫學專家這樣說:“葉欣是一本書,每一頁都燃燒著生命的激情和熱烈的追求。”面對這樣一本書,我們心中一定會有很多的話要對她說。①作為同事,你會說……②作為孩子,你會說……③作為病人,你會說……④作為學生,你會說……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從多個角度參與體驗,感受葉欣的崇高形象,學生心中也將充滿對葉欣濃濃的敬佩之情。
2. 將心比心,體驗心境。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段有個句子:“20多年的心血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教學時,教師緊緊扣住“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思考:談遷“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他可能想到了什么。學生聯系上文相關內容閱讀,有了自己的感悟:談遷想到自己曾經歷千辛萬苦抄寫史料,身心交瘁,如今書稿被偷,所以“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談遷想到自己即將實現的夢想如今卻毀于一旦,傷心絕望,所以“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想到自己自幼刻苦好學,如今50多歲了卻還一事無成,多么痛苦,多么灰心,所以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通過反復引讀,學生對談遷當時痛苦絕望的情感也就深有體會。
3. 揭示矛盾,升華情感。有位教師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最后一節,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有個問題不懂,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奶奶的故居,為什么不在故居里面留影紀念,而在樟樹前面留影紀念?于是學生聯系全文細讀文本,并展開交流議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因為樟樹代表宋慶齡的故居;有的說,因為宋慶齡喜愛這兩棵和她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樟樹;有的說,因為人們看到樟樹,也就想起宋慶齡的故居;有的說,因為樟樹具有象征意義,象征著宋慶齡奶奶,也象征著她的故居。這些見解就是學生的閱讀體驗,有了這樣的體驗,教師只作適當的總結延伸,學生就油然生發出對宋慶齡奶奶的崇敬與愛戴之情,也體會出作者“借物喻人”表現手法的精妙。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教育局小學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