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民族文化與個體生命成長”為主題的全國生命教育2012年年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授作了《基于生命的新課標精神》的報告,田教授從理論到實踐,對新課標修訂的思路、依據和修訂后的特點進行深入的解讀,為一線教師教育工作、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本刊編輯部根據錄音加以整理,以饗讀者。
到去年為止,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走過10個年頭。對生命的尊重,始終是這次新課改的理論主題。作為教師不能只關注分數,要對“教育應該是怎樣的”進行深度的思考,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我們的價值追求。
在2001年頒布并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版)的基礎上,經過六、七年持續不斷的修訂,10年的教學實踐,九年義務教育各科課程標準(2011版)正式修訂完畢,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頒布。最近一個時期,全國廣大教師都在積極參與修訂后新課標精神的學習和培訓,借此機會,我就課標修訂的主要思路和依據,修訂后的課標有哪些變化和特點作簡要的介紹。
課程標準修訂的主要思路和依據
(一)鞏固10年課程改革的成果,不斷總結改革的基本經驗,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課程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堅持10年課改的成果,進一步總結10年課改的經驗。二是要進一步堅持“育人為本”的新的課程理念并要堅持這個方向。這與我們今天談的生命教育的話題是密切相關的。學術界對10年課改也在進行反思、總結、評價,但不管是肯定的意見或是否定的意見,大家對課改的方向是高度贊成并已形成基本的共識,即新課改確立了“育人為本”的新的課程價值觀和課程理念,從全局上為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了歷史的先河。 “科學發展觀”開宗明義提出“以人為本”,當這樣的理念價值觀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國家的意志,成為《教育規劃綱要》的工作方針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新一輪課改在新世紀初就將“育人為本”思想確立為改革的指導思想和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和歷史貢獻的,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基本方向。今天我們談的生命教育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人為本”在教育中重要的體現,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如果漠視人的存在,漠視人的價值,不尊重學生生命的存在,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是教育的一種倒退。所以,從改革的指導思想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把“以人為本”對生命價值高度重視的價值觀,體現在我們教育的方方面面,切實需要大量的探索、研究。生命教育課題完成了這樣的轉化工作,把“育人為本”教育的思想落實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我覺得這是課改和生命教育的共同之處,在價值取向上是高度一致的,這也是課標修訂的主要依據。
(二)深入分析并積極回應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任何一個課改在推進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新一輪課程改革也不例外。從2001年開始,新一輪課程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推進以后,從實驗區、實驗單位就反饋了一些問題。而當實驗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進一步修訂完善,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必然的環節。所以在新課標實施后不久,教育部就組織相關的專家團隊,對課改實施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調研。調研后確實發現了一定的問題。如,有些學科課程的知識容量過大,難度偏高,還有些學科,明顯存在各學科橫向與縱向之間的銜接配合不夠;再比如,新課改對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課改是綜合性、整體性的,不僅改革教材,而且對課堂教學改革也提出了要求,如倡導了一系列新的教學和學習的方式,探究式的學習、合作式的學習、實踐性的學習,各種新的學習方式引入了課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新的學習方式大量地引入課堂,使得10年來中小學課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我們的課堂與西方中小學課堂從形式到內容方面的差異已大大縮小,我們很多的教學理念、方法及關注的問題,包括運用的基本教學的術語,中西方已大體接近。這是10年課改大力推進新的學習理念、新的學習方式引起的積極變化,但我的判斷是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學還沒有擺脫傳統經典教學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羈絆。這方面的問題是,對新的學習方式提出的要求較高,而對教師提供的具有操作性的指導少了,所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少教師特別是專業水平發展相對低些的教師,在應用新教學方式上遇到了不少的障礙。另外,城市和農村之間在教材內容體現上還有些差異,尤其對農村地區特殊需要關照不夠等,都是在這次調研中發現的新課程的問題。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訂是必要的。
(三)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中的主要精神對課標進行全面修訂
2010年頒布的《教育規劃綱要》對我國未來教育發展的思路、目標、任務和發展重點作了非常清晰而全面的規劃,對各級教育的發展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包括對課程教材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規劃除了涉及戰略目標之外,還提出一系列新的教育主張、教育思想。其實,這次教育規劃綱要的文本很值得好好讀,這個文本與以往的文本有顯著的不同,它不再是干巴巴政策性語言表述,也不僅僅是政策性的要求,里面有大量的思想性表達,是基于對教育價值、教育本質的反思和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些新的理念,甚至有些語言是非常感性的。如,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 :“要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的表述,其實是對教育理想、教育價值追求的表述。綱要對怎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創新人才培養體制都作了明確要求,特別提出了如何加強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如何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涵著對教育目標、教育理念等問題的哲學思考和政策要求,這些都必須在課標修訂中認真貫徹落實。
修訂后的課標有哪些變化和特點
(一)落實了德育為先,突出了德育的時代特征
這次課程標準修訂把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德育為先作為基本修訂原則,修訂后的課標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
1. 在各科基本內容中有機滲透了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為此,在課標的審查過程中專門增加了綜合審查環節。學科審查主要是審查課標中內容的科學性、有效性、專業性。而綜合審查,主要是審查課標修訂的基本原則落實問題,如,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負擔過重等問題,把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滲透到各科內容中。
2. 進一步突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課標要求各學科要結合學科特點,突出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如語文專設了書法課;數學課標里建議在數學教材的編寫中要把“九章算術”適當納入;歷史增加了對傳統戲劇內容的介紹。
3. 加強了民族團結教育。
4. 加強了法制教育。
(二)突出了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
1. 進一步豐富能力培養的內涵。通過調研發現,過去雖然提倡能力培養,但各學科關于能力培養的內涵是什么表達不清晰,造成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難以把握。所以,此次課改在堅持能力為重方面,首先豐富了能力培養的基本內涵,把有些過去沒有說清楚的或要求不明確的說清楚,如數學在上一實驗稿中就提出要重視數學思想,重視學生對數學的經驗、體驗的環節,但要求不清晰,造成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打折扣。這次修訂時,對數學課程傳統的“雙基”教學目標又進一步的拓展,數學“雙基”目標拓展為“四基”,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思想”,明確了數學能力培養的內涵。
2. 進一步明確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過去在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不明確,比如是該了解的還是該理解的內容不明確。再如探究式學習,過去提供給教師可操作的指導性意見太少或過于籠統,那么這次課改專門組織專題研究,在課標里對探究式學習的基本步驟和一般方法提出了明確的建議。
3. 進一步強化了課程教學實踐環節和理科課程中的實驗要求。要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提供實驗的機會、空間。如中學物理提出了20個學生必做的實驗,化學也要求學生必須獨立完成8個實驗。
(三)反映時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成果
2001年頒布的課標,從制訂到目前為止已走過10多年了,這期間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次課改對知識、內容的調整有新的要求,把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成果寫入新課標,同時一些社會現實的問題在學科里有所體現。
(四)控制課程的容量、難度,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減負是這次課程修訂重要的目標之一。社會上對學生減負的呼聲很高,對課改也提出了尖銳的意見。其實,負擔過重在很大程度上不單是教育部門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文化觀念的問題。如日本、韓國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對學生負擔過重問題采取措施,進行治理,但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在學校是減輕了,可出了校門后大部分學生又進入了各種補習機構,非常普遍,目的是為了將來上好的大學。因此,在文化觀念沒有轉變的情況下,減負任重而道遠。盡管這樣,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負擔,學校有這個責任。在這次課標修訂過程中,對減負問題還是非常認真地作了回應。
1. 有些學科能精減盡量精減,刪繁就簡,降低難度。如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量降下來意義重大,這樣的調整,對于整個教學改革是突破口。
2. 進一步加強各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的整合銜接。
3. 進一步明確教學的要求,明確了解、理解的知識點,限制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人為拔高。
4. 增加選學內容,對有些知識采用選學,這樣既保證知識內容的完整,也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增強了課程的選擇性,這是個亮點。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