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組織語文教研活動,年級組安排我執教《生命的林子》這一課。
一切皆在我的掌控之中,按照課前的預設,這節課波瀾不驚順利地進行著。快下課時,我問學生:“學完了這篇課文,你們有哪些收獲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還有什么疑問要與老師一起討論呢?”
孩子們紛紛舉起了手,表達著自己的見解。有個孩子說“我要學林子里的松樹,奮力向上生長,成為有用的人”,還有一個孩子說“人要成才,不能離開自己的小集體”。正說著,下課鈴響了,完滿的課尾戛然收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心中自然挺舒坦的。
正當我要宣布下課時,突然有個孩子插嘴道:“老師,課文這樣寫不好!”
我一時理不出頭緒,看看后面聽課老師還沒走呢,只好示意他已經下課了,下課再說。
課后,幾個同事在集體評議時,都說這節課上得不錯。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書讀得不錯,對課文的理解也比較深入,真正領會了文章的含義。整節課收放自如,節奏穩控。顯然,沒有人提及課尾那個插嘴的孩子。
看著大家的評議,我心里也感到輕松,教研課任務完成了,好幾天的辛勞總算沒有白費??赡蔷洹袄蠋?,課文這樣寫不好!”又讓我心里堵得慌。
于是我把那孩子找來,讓他說個明白。
很快,我知道了緣由。孩子發現課文第6小節開頭說:“法門寺后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方丈先將玄奘帶到不遠處的一個山頭上。這座山上樹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兩棵松樹?!彼X得前后的描寫有點矛盾,讀不通。
細細讀來,確實有些不順,明明“法門寺后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上文方丈還說“我們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怎么一走就走到了“樹木稀疏”的“山頭上”?孩子讀書發現了課文寫作上的問題,舉手要說,偏偏這時鈴聲響起,老師宣布下課,眼看沒有機會了,一著急就插嘴了。
孩子這番話,讓我很吃驚。自以為備課比較充分,課文前前后后讀了不下20遍,硬是沒發現孩子指出的毛病,這到底是怎么了?該文教了幾遍,眼力不及十來歲的孩子!望著稚嫩笑臉上忽閃忽閃的眼睛,我陷入了沉思……
也許,我信奉課本,手上捧的可是教材,總在揣摩課文的特點,想著怎樣教給自己的學生,哪里注意作者筆下的疏忽呢? 這么想來,不是我不能發現這種近乎明顯的失誤,而是我戴上了有色眼鏡,我的判斷力被自己禁錮了,總是圍著教材抱著課文在想教學,沒有跳出教材,站在課程的角度去思考。
也許,我被教學的認識牽制了自己。曾幾何時,我敬慕從容不迫、滴水不漏的課堂,教學環節銜接自然,師生合作默契,時間控制精準,以為這樣的課堂便是理想的課堂。剛工作那會兒,上課總不自在,有時學生硬是不領你的情,不走你的路。同事勸慰說那是學生不懂得配合,等時間長了也就好了。想想也是,光自己著急有什么用,剃頭挑子一頭熱呢。再說,等一等還真有點兒效果,學生漸漸地適應了(也許是我漸漸適應了),當時還覺得自己總算有了點兒教學經驗,沾沾自喜呢。這回教研課上學生插嘴,還真出乎意料,一時間難以應對。
回想世紀之交,課改啟幕,學習培訓交流研討評比檢查忙個不停,實踐在摸索中展開,可想法卻難從混沌變得明白,好幾年中各種新名詞新理念在頭腦里打架,后來才慢慢理出點頭緒。這才知道課堂教學不只是“特殊的認識活動”,更是師生的生命活動,老師上課時面對的可都是鮮活的生命,都是成長中的人。教學是引領孩子成長、體驗生命價值的過程,單純重視知識傳授、看重外在表現的課堂不再是理想的課堂,哪怕課堂上的一切都在老師精準掌控之中,每個環節都無懈可擊,因為它無法“煥發出生命活力”。
剛剛自許有了點教學經驗,轉眼間又遇新的挑戰,思想雖說開始更新,行為還得逐步拐彎——慣性太大了。我想,這就是備課沒能發現課文存在問題的關鍵,也是我面對學生插嘴時無言以對的原因。其實,這插嘴的背后,問題的實質是,學生自主意識的覺醒,語文素養和生命活力的體現,我再不能輕易放過!要知道,“以后再說”常常意味著“以后不說”,不過,這一次我不會了!
問題想明白了,辦法也就找出來了。第二天語文課上,我請他向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發現,啟發大家一起思考。很快,大家認可了他的發現,教室里響起了一陣掌聲,還有人轉過頭朝他看,眼里滿是羨慕,他帶著靦腆,帶著興奮坐下了。
接著,我們一起尋找修改方法。有同學建議去掉第6小節開頭“法門寺后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一讀,果然好多了,順暢了。可是,新問題出現了——馬上有同學舉手發言,第7小節開頭寫著“方丈又帶玄奘到那片郁郁蔥蔥的林子中去”。我不著急,靜靜地等待,果然,沒多會兒,有人想出辦法來了:把“那片”換成“一片”,教室里掌聲再度響起,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
這掌聲是對自我發現的肯定,是對思維火花的禮贊。這掌聲讓我明白,學生無懼權威,敢于挑戰,有著獨特的思考潛能,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雙邊的互動過程。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不拘束縛的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自然,課堂教學沒有特定的程序與軌跡,有的只是個性化的行為,有的是隨機產生的思維碰撞,有的是始料不及的質疑與批判……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