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效推進兒童閱讀的一種新興組織形態,班級讀書會正日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但是,我們也發現,在很多班級讀書會中,學生交流的積極性不高。我想,這與教師的話題設計是分不開的,因為有的話題遠離學生的生活,學生無話可說;有的話題過于封閉,學生無法敞開了說;有的話題停留于作品表面,學生無法深入地說……長此以往,學生得不到閱讀后交流的暢快與提升,漸漸會失去對班級讀書會的興趣。由此可見,話題的質量,直接影響著閱讀交流的效果。一個好的話題,有著內在的牽引力,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能夠激發孩子的表達欲望,引導孩子體驗聊書的樂趣,并在交流中提升領悟,獲得前期閱讀的超越。
那么,如何設計班級讀書會的話題呢?我認為,話題設計應把握幾個原則:宜近不宜遠,宜大不宜小,宜深不宜淺,宜開放不宜封閉,應具有整合性、覆蓋性和統領性。結合多位名師的教學實錄及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談談幾點看法。
一、了解學生,拉近距離,巧設“近話題”
班級讀書會應該是孩子的讀書會,因為在班級讀書會中學生是主體,是處于一個閱讀共同體背景之下的讀者。但是,有些教師在設計話題時,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及年齡特點,忽略了學生的已有體驗,設計的話題離學生太遙遠,以致學生無話可說。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以學生的視角來設計孩子們喜歡的話題。只有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已有體驗,貼近學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才能打開話匣子,有話想說,有話可聊。
蔣軍晶老師教學《草房子》時,本來設計了“這本書中,許多人物前后性格表現截然不同,你考慮過為什么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可以說非常不幸,但也可以說非常幸運。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這一類的問題,但是后來,他改變了這樣的設計,因為這樣的話題太理性,離學生太遙遠。于是,他把學生分成了四組,分別代表《草房子》中的四個主要人物,然后宣布要從四人中選出“最”少年——最調皮的少年、最英俊的少年、最幸福的少年。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話題貼近孩子的生活,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于是,整班的孩子聊得很開心,都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說,拼命回憶、尋找書中的種種事例、細節來證明自己所代表的桑桑、杜小康、禿鶴、細馬是最調皮的,最英俊的,最幸福的,甚至不惜牽強附會重新界定“英俊”“幸福”等關鍵詞的含義。這種輕松的話題,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們在一種“有趣”“好玩”的感覺中暢所欲言,獲得了人生體驗。
有時候,教師可以開展“話題征集活動”,在交流會之前讓孩子自己設計讀書會交流的話題,孩子們就可以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從自己的閱讀感受出發、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出發去設計多角度的話題,教師再從中進行挑選,這樣產生的話題肯定是貼近孩子,是孩子們樂于交流的。
二、刪繁就簡,整體把握,巧設“大話題”
話題如果過于繁多、零碎,就抓不住交流的重點,品不透作品的妙點,交流的有效性會大打折扣。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使教學過程平淡無味,使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變得支離破碎,影響了課堂效率。如果一節課中,教師能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話題”來帶動整本書的閱讀交流,既可以大量減少無效提問、無謂提問和無用提問,節省出一定量的交流時間,又可以“一線串珠”地整體帶動整本書的理解品讀,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思考,真正讓學生成為閱讀交流的主體。
交流討論小說《窗邊的小豆豆》片段《大冒險》,有位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話題:①巴學園的孩子每人都有一棵“自己的樹”,知道他們喜歡在樹上干什么嗎?②泰明因為患小兒麻痹癥,從沒爬過樹,也根本不會爬。明明知道泰明的情況,小豆豆為什么還要邀請他爬樹,并為他保密呢?③這一次冒險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④想象你就是小豆豆和泰明,坐在高高的樹上,你們會說些什么?單獨看,這些話題的設計都不錯,但綜合起來感覺其中似乎缺乏很強的整體意識,各話題的指向不夠集中。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會發現這一章節是圍繞著“樹”來寫“人”的,大樹見證了小豆豆和伙伴的故事。不妨藉此入手,以“一棵樹的聆聽”作話題,引導孩子們交流“你”(大樹)都聽到了孩子們的什么悄悄話。這樣的話題,空間很廣,幾乎包容了整個文本的內涵:有歡欣的吶喊,有困難的猶豫,有真切的鼓勵,有美好的愿望……能夠有效促進孩子與文本的再度對話。再者,因為話題數量的精簡,使得讀書會的交流時間充裕,討論得以從容推進。
三、研讀作品,挖掘內涵,巧設“深話題”
班級讀書會中,有些教師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所提的問題過于淺顯,停留在淺層的交流上。由于問題的結果已明示,這樣的提問表面熱鬧,實質流于形式,膚淺,不能真正啟迪學生的思維,不能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歌德說過:“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讀書會中,教師如果不能示范性地提出能夠鼓勵孩子深入閱讀的話題,那我們的孩子永遠只會是表面的閱讀者而已。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作品,正確把握作品的內涵,精心設計有深度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深入閱讀。
在開展《青銅葵花》的班級讀書會時,一位教師設計的話題是,青銅和葵花經歷了哪些苦難?他們如何面對苦難?這是一個概括性的問題,學生從書中找出相關的章節進行概括回答,不需要進行深層的思考。我設計了這樣的話題“你覺得青銅和葵花的生活怎么樣?”面對這樣的話題,學生的答案是多元的,是必須經過自己的閱讀感悟后進行提煉才能交流的,有的孩子說他們的生活是貧窮的,他列舉了青銅家多么貧窮的幾個事例;有的孩子說他們的生活是艱辛的,他敘述了青銅一家是如何經歷幾次苦難的;有的說他們的生活是幸福的,他朗讀了他們一家人團結一心,相親相愛的幾個片段并結合自己的感悟來解讀“幸福”;還有的孩子認為他們的生活又酸又甜,因為從物質上看,他們實在太窮太苦了。但是,雖窮雖苦,從精神上他們卻處處感受到濃濃的親情,處處感受到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因此,設計話題時應多設計詮釋性的話題,少設計解釋性的話題,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使閱讀交流走向深度。
四、設置矛盾,引發沖突,巧設“活話題”
班級讀書會的話題與語文閱讀課的話題是有區別的。但是,有的教師采用閱讀指導課提問的方法,設計話題過于拘謹,過于封閉,有明確的指向,有標準的答案。相對而言,班級讀書會的話題則更加開放,開放的話題會帶來開放的課堂,開放的課堂能讓師生的心靈盡情舒展。很多時候,班級讀書會的魅力就在于這段時間內孩子們是自由的,自由地言說,自由地分享,自由地吸收,自由地成長。通過設置矛盾,引發沖突,可以激發學生對話題的興趣,使學生深入研讀作品,產生要交流的動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話題的討論之中。我在上沈石溪動物小說的班級讀書會時,設計了“讀了沈石溪的動物小說,請你試著比較動物的情感和人類的情感”這個話題,孩子們看法不一,有的認為人類的情感更感人,有的認為動物的情感更單純、更真摯。于是雙方激烈辯論,有的結合動物小說《第七條獵狗》中的例子,認為動物的情感比人類的情感更感人、更偉大;有的聯系最近從報紙、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欺詐事件、違法案件談人性的丑陋;有的則聯系生活中的例子來表達父母之愛,同學之情;還有的結合學過的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橋》、《金色的魚鉤》談人性的崇高……孩子們的認知發生沖突,“聊”一步步升級,最后成為“辯論”,他們的觀點不斷發生碰撞,在碰撞中進一步引發了深層次的思考。
有時候,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批判性問題,這類問題,就是讓學生去爭論,去辯駁,去發表自己的觀點,去悟出適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義。例如,討論《夏洛的網》時可設計:你喜歡坦布爾頓嗎?對于這本書的結局你滿意嗎?你覺得哪個章節還可以改進?這種話題可以引領學生對作品進行批判閱讀。
總之,舉行班級讀書會,教師要走進學生,以讀者的身份整體把握作品的主旨,用發自內心的對閱讀、對書籍的熱愛來感染孩子;要以組織者的身份巧妙設計話題,引導孩子們深入閱讀,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要以聊友的身份,創設寬松、自由的環境,尊重地聆聽、平等地表達、開闊地包容,讓孩子們暢快聊書,真正體驗閱讀、交流的樂趣。\\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湖明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