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就要求教師不要給學生太多的清規戒律,允許打破條條框框,同時倡導學生放膽作文,“我手寫我心”。但“減少約束”并非一味放任自流,不予指導,還應“加強平時練筆指導”(這是新課標增加的建議)。前者是鼓勵自主,是“放”,利于學生表達,有話可說,有話肯說;后者則是規范表達,是“收”,引導學生有話會說,有話能說,有話善說。這就形成了習作教學看似對立而矛盾的兩極。對小學寫作教學不能一味地“放”,也不能緊緊地“收”。如何將二者融合一體,為學生打開自主寫作之路?筆者認為不失時機地在語文課堂(主要是閱讀課堂)鼓勵學生寫隨筆,是實現“放”與“收”兩極融通的良策。
一、駐足課前,隨趣而述
每一堂閱讀課都是一個藝術品,就連課前互動都充滿了藝術感。而趣味橫生的課前互動常常給學生創造一個美麗的表達空間。教師要像捕捉“不曾預約的精彩”一樣,抓住每一個值得學生寫隨筆的課前互動瞬間。比如,《輪椅上的霍金》傳遞給讀者的一個強烈的主旨就是樂觀,就是堅強,就是豁達,就是感恩。那么課前怎么互動呢?筆者以“太好了”巧妙地激活了沉淀在學生心底的感恩情愫:
師:告訴自己能擁有健全的肢體,真的真的——
生:太好了!
師:告訴父母,我能擁有你們的愛,真的真的——
生:太好了!
師:(親切注視孩子們)我能認識活潑可愛的你們,太好了!你們呢?
生:我能在柘榮縣實驗小學這么好的校園里學習,太好了!今天我以實小為榮,明天實小以我為榮,太好了!
生:我感謝媽媽把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能成為我媽媽的孩子,太好了!
……
心情、生活、父母、同學、校園……這些都是學生熟悉而又經常忽略的值得感恩的對象,在一聲聲“太好了”的召喚中,學生的滿足、樂觀、感恩的情緒充分流露。這樣的課前互動,不是一次真情表達的好時機嗎?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以隨筆形式敘述。一份份隨筆中撲面而來的無疑都是自由表達的暢快感的回歸。比如,一個學生以感恩的筆觸寫道:“太好了!實在太好了!我能帶著健全的四肢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格外感謝我的媽媽,要不是媽媽的辛苦孕育,怎會有我這個小生命?要不是媽媽含辛茹苦的照料,怎會有這么健康這么快樂的我?我要發自肺腑地說:媽媽,謝謝您!”
二、琢磨題眼,隨惑而發
不少文章的題眼,值得人們揣摩、深思。而往往就在琢磨與玩味之間,疑惑、好奇隨題眼而生,問號不絕,疑竇環生,思維高度運轉,文思自然如泉噴涌,就有不吐不快之感。這又是學生隨筆抒發的一個好契機。比如,《月光啟蒙》這個課題就很值得揣摩。據資料介紹,作家、詩人孫友田為文章起的原題為《月光母親》,為什么編者改為《月光啟蒙》?顯然文本中帶著質樸的民間文化,正是“我”要深深感激母親給“我”的文學啟蒙。為了喚起孩子們的閱讀期待,將目光聚焦“啟蒙”,筆者引導孩子在題中讀疑:
生:我想月光不是人,是怎么給“我”啟蒙的?
師:(追問)那么你判斷,它寫的是什么?
生:我想文中會不會寫月光像媽媽一樣教我怎樣書寫,用明亮的光教我怎么閱讀?
生:我想,會不會是寫月光默默吐撒清輝,靜靜地與世間萬物說著悄悄話,給幼小的我智慧的啟蒙呢?
師:到底是誰給我啟蒙?難道真是月光給我啟蒙?月光是怎么啟蒙?真如你猜想的那樣嗎?快速閱讀課文,你會有自我的新發現!
(等學生讀完課文)
師:現在對“月光啟蒙”,你有什么新見解?
生:(興奮地)其實是媽媽在月光下為我吟唱童謠,媽媽用童謠、兒歌、童話給我啟蒙。
生:(一掃原先的疑惑)其實,課題中的月光是指媽媽給我啟蒙教育的時間在夜晚,媽媽在晚上借著月光,為我吟唱童謠,講神話故事,把我引入了文學的殿堂……
師:(感嘆地)一個課題能引發你們這么多的猜想與感受,讓我們輕松動筆,隨興書寫,完成一次漂亮的隨筆好嗎?
……
這里,教學者抓住課題“啟蒙”的朦朧感與“月光”的美感,讓學生猜課文可能寫什么,學生的思緒在瞬間飄飛,哪怕與文本敘述方向完全不同,但學生的猜測是那么美妙,于是“一個課題能引發你們這么多的猜想與感受,讓我們輕松動筆,隨興書寫……”在點燃學生閱讀期待的同時,又為他們展開一次自主創作的旅程,回報給教師的也是一份預期的或是不期的精彩。翻閱學生的隨筆本,一行行文字像月光一樣恬靜優美,一個學生這樣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多么美妙啊,總能讓人浮想聯翩,可從來沒想過月光還會啟蒙。隨著老師一句‘那么你判斷,它寫的是什么?’同學們各有各的猜測,一時間奇思妙想在教室里飄蕩,有的說:‘是月光像媽媽一樣用輕柔的手教我怎樣書寫吧?’有的說……可是,當我們讀了課文后,才知道,‘月光啟蒙’原來另有含義,哈哈哈,我們都上了老師的當了,不過,每個同學的猜想都很美,對不對?而且因為這些不著邊際的猜想,讓我們讀得更加專心,感謝這美麗的猜想。”
三、沉浸視聽,隨情而抒
好的語文課,尤其是閱讀課,常常會營造一種美妙的視聽氛圍,旨在刺激感官,盤活語境,快樂閱讀與表達。只要學生能沉浸其間,視聽的美感就如高山流水流淌在學生的心田,他的生命體驗之弦便即刻撥響,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隨情而抒,就不是不可能了。在《黃河的主人》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感悟黃河,感悟皮筏艇,進而感悟黃河的主人,創設了可感的聲像情境:
師:這就是我們的黃河!(大屏顯示:在激情昂揚的《黃河頌》的旋律中,出現滾滾奔騰的黃河。)看著這樣的黃河,心情怎樣?
生:(陸續說)心情像黃河一樣特別澎湃,特別激動,特別震撼,心驚膽戰……
師:這樣的黃河怎能不令人膽戰心驚呢!那黃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牽動了我們的心,看——(大屏顯示:一只渺小的羊皮筏子,出沒驚濤駭浪里。)
(生瞪大眼睛,嘴張成大大的“O”)
師:現在,請潛心讀讀2~5自然段,誰能讓我們在你的語言描述中看到牽動人心的羊皮筏子?
出示:?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這就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生疾筆抒寫)
動感的畫面配上激昂的音樂,強烈震撼學生的聽覺與視覺。文本在這樣的音像作用下被還原,升華出奇妙的立體感,學生如臨其境,一種對羊皮筏子的驚險出沒的擔心、贊嘆,脫口而出。一個學生這樣寫道:“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就是皮筏艇上的一員,我的心繃得緊緊的,身下的它那么小,那么輕,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這就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還有,“……真讓我驚嘆,好像一個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然而無論風多大,無論浪多兇,它都奮勇向前!這就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四、體驗情境,隨境而敘
情境,往往是學生情感體驗的驛站。游歷情境,或輕松愉悅,或凝重深沉,學生的心境會隨之變換,情感會隨之波動,表達的自由度與流暢性也自然會隨之增強,課堂隨筆便在這樣的表達中又一度張揚它的魅力。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為了讓學生感悟“信任”的力量,筆者創設一個情境:
師:來,請你在講臺邊沿上站好,告訴你,現在你就站在險峻的陡崖邊上,你的背后就是深淵,但是你的伙伴正在你的身后用胳膊交叉成“胳膊床”,營救你,你敢向后倒去嗎?
生:(小小的猶豫)敢……敢!
(閉上眼睛,隨后就身體筆直地向后倒下去。伙伴們齊心協力在瞬間把同伴接住。全場一片歡呼。)
師:在你倒下的一刻心里想的是什么?你們幾個同伴站他背后用胳膊交叉成“網”,就在他倒下的瞬間,你們怎么想的?
生:(略)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目睹了這短短的幾秒鐘里發生的一切,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師:是啊!信任的力量是偉大的,雖然只有幾秒的時間,但在這幾秒里,“信任”“勇敢”“信任”“合作”一起涌上你們的心頭,感受如此深刻!還等什么,在你的隨筆本上留下這震顫心靈的瞬間吧!
親歷情境者,無論是當局者還是旁觀者,他的觀察角度是不同的,內心情感體驗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師預設游戲之前就點撥學生學習課文把時間“拉長”的寫作手法,留意整個過程的心境變換和情感波動,就是擔心學生忽略自我的內心感受。經歷一番“現場”的震撼之后,無需提醒,無需點撥,學生文思泉涌,把當時的觀察、感受鋪敘開來,短短的幾分鐘,洋洋灑灑寫了一兩百字,甚至言猶未盡,課后再續。一個學生這樣寫:“聽了老師的指令,嘉城什么話也沒說,全身繃得緊緊的,全場同學都屏住氣息注視著他,仿佛空氣都停止了流動。一秒鐘過去了,嘉城在猶豫,兩秒過去了,嘉城還在猶豫,這時有個輕輕的聲音響起:‘放心,有我在,放心!’這是存銘!突然嘉城往后仰,就在他倒下的一刻,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兒了!……”誠然,從學生淋漓暢快的表達中,直透一份自由,直透一股率真,直透一脈真情,這就是情境體驗的功效!一個情境的成功創設,是一次自我表達的契機,是一個率性隨筆的驛站。
閱讀課堂是培養學生“開口能語,提筆能文”的地方。可以說,在閱讀課堂上寫隨筆,是為寫作教學另辟一條蹊徑。學生在課堂前后所經歷的事、所閱讀的文章或思考的心路歷程、互動的難忘瞬間,是離學生動筆最近區域的最樂于表達也最易于表達的真實內容,教師要善于把握隨筆的時機,讓學生自由表達,創意表達,那樣學生的自主寫作將不再遙遠。所以,在閱讀課堂上,盡量不要把學生那信筆涂鴉的天性束之高閣,要讓習作教學的“放”與“收”在課堂隨筆中交相融通,兼收并蓄。
(作者單位:福建省柘榮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