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情感的體驗和行為的實踐。只有為學生設計實踐情景,引導他們在積極參與中體驗并豐富道德情感,品社教學才能使其獲得真實的道德感悟,形成道德觀念,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激發情感,深化認知,規范行為,善于自律,發展良好道德品質,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引導學生豐富情感體驗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營造教學情境,激發情感體驗的興趣
個體情緒情感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環境,而情境就是一種教學環境,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人的情感產生往往有綜合作用。在品社課教學中,教師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教育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置身于教育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就能獲得讓他們自我感悟、自我升華的良好效果。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地球在“發低燒”》這一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了孩子們喜歡的北極熊生活情境,先讓學生在輕松的背景音樂中感受到北極熊生活的快樂與自在。隨后,伴隨著略沉重的音樂,出現一組北極熊生活令人擔憂的畫面,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去感知北極熊的生存狀態,從中激發孩子們了解北極熊生活環境變化的興趣。接著通過歷年氣溫統計表的出現,啟發學生理解“地球發低燒”這一概念,進而揭示課題,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本課的學習內容。
在教學地球“發低燒”的病因這一難點時,教師又以地球媽媽的口吻,創設“生病——發低燒”的情景,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借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了解地球媽媽“發低燒”后的切身感受,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導致地球發燒的“病毒”是二氧化碳;而后再展示溫室效應加劇的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地球周圍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根本原因,從而突破難點。這樣的設計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活潑、開放、互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自然、愉快地參與學習,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二、開展實踐活動,改善情感體驗的方式
體驗的關鍵在于實踐,實踐體驗是體驗式教學中意義最深遠的形式,它架起兒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橋梁,引導兒童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以鞏固深化道德情感。所以根據《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適時地創設和開展實踐活動是拓展學生情感體驗空間、激發學生道德情感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所在。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參與小調查、小品表演、設計“綠色記事本”“環保收支簿”、辦綠色環保小報等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從中體驗到生活中有許多破壞和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為了把善待資源的要求落在實處,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這就使學生體驗到自然資源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合理使用和節約自然資源。
為了讓學生有效形成情感體驗,還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改善學生情感體驗方式,使體驗過程既靈活多樣、富有生活情趣和藝術性,又符合兒童的情感表達特點,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跟著唐僧去西游》這一課時,教師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在課前引導學生查找有關唐僧西游目的地印度的信息資料,課上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展示唐僧西游印度的路線地圖,讓學生邊閱讀課文,邊查找信息,在地圖上探索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首都以及周邊的海域,了解印度的地形地貌。在了解了印度環境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看地圖思考,從中國上海到印度的孟買要經過哪些海域,如果自己是個商人,會選擇怎樣的途徑去呢?這就讓學生結合印度的地理環境去思考整個過程,訓練了學生自己看圖的能力,又豐富了學生對印度這個國家的初步認知,并使學生從中體驗到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愉悅和自信的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擴大體驗成果,感受情感體驗的樂趣
教學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雙邊活動,主要表現為師生雙方在認知和情感兩方面同時進行的交互作用,其有效性來源于雙方認知上的共識和情感上的共鳴,達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在情景創設和實踐活動中,既激發學生積極探究情感,又豐富學生各種認知,擴大學生情感體驗的成果,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情感體驗樂趣。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時,教師安排三個實踐活動,活動一:交通知識競賽“交通帶給了我們什么”; 活動二:小調查匯報“交通事故危害多”;活動三:情景表演“交通擁擠怎么辦”。“交通知識競賽”豐富學生對常見交通工具的認知,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現代交通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出行帶來的便利。而后學生匯報交流課前調查的有關“交通事故”的資料,啟迪學生分析事故的原因。教師又通過錄像、數據、圖片等一些相關資料,把學生帶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思考交通安全的話題,引發學生對“遵守交通法規靠自覺”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讓學生感知到出交通事故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還影響到家人。悄然中,孩子們心中已樹起道路交通安全憂患意識。最后通過情景表演,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意識,從多角度獲得情感體驗,并感受到情感體驗的樂趣。
本節課通過知識競賽、調查、角色扮演、討論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掌握有關的交通法規和安全常識,關注生活中的交通現象,初步形成觀察社會現象的能力,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并能將所學知識有效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從而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甘蔗中心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林彥?搖?搖?搖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