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首先都是一個生活者。如果一種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很多,卻沒學會如何幸福地生活,那這種教育至少是殘缺的。
什么是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說,是“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學層次上的教育概念,是價值論意義上的范疇。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使他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它是對應試教育、就業教育、技能教育等等僅僅服務于學生的生存競爭的教育的揚棄和超越,是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這門課程,就是讓人更好地關照自己的生命,獲得幸福的人生,這是這門課的根本宗旨。我們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首屆生命教育高峰論壇、組成“中國生命教育學校聯盟”,就是希望在開展生命教育的學校能分享經驗、探討教學模式,可以促使更多學校參與到教學探索中來,使更多高校能夠開展生命教育。
一個人不管畢業于哪一所學校,所學的是哪一門專業,獲得了怎樣的學位,最終都得面對生活。任何人首先都是一個生活者,其次才是一個勞動者、思想者,一個技術人員、一個專家,一個文人、一個學者或者一個藝術家。而只有一個人能快樂而有尊嚴地生活著,才能扮演好其他的社會角色,比如父親或母親,丈夫或妻子。
對待生命的態度,是評判正義與邪惡,高尚與拙劣,文明與野蠻的標尺。對于生命的戕害、摧殘、虐待、輕賤,更不用說毀滅和虐殺,統統都是需要我們人類自覺摒棄并逐步禁絕的。生命教育的極致就表現為直抵生命的根基:既有著轉識成智、學達天性的睿慧,又有著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情懷。
我國15至34歲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病癥而是自殺,青少年反生命的行為時有發生,生命教育十分迫切。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當下,不僅從自殺、暴力、吸毒以及摧殘異類生命等反生命的問題中,我們發現一些青少年在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方面的意識淡薄;另外,怎樣過有品質的生活,怎樣過有意義的人生,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一些人從脆弱走向瘋狂,這背后恰恰反映出了他們生存狀態的不理想與生命教育的缺失。因而從“以人為本”的觀念來講,生命教育是十分迫切的。
盡管這樣的理念很多傳統課程都可以滲透,但如果專門開設這門課,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生命質量和生命尊嚴。
生命教育就融滲在這樣的追求之中:讓校園生活充滿關懷、激勵、溫暖與成就感,并能陶養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格;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更加真切和更為豐盈地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美好,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生活、學習與工作。自覺踐行生命教育的學校,一定會無微不至地用智慧、美德與真情成就每一個學生。它摒棄短視與功利,既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管出身的貧富、天賦的懸殊,又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提升與超越。用生命教育在心中設置一道“內心的防線”,才能守護住生命的尊嚴,才能更好地珍愛生命,建立起生命的情懷。
生命教育是從人的根基上確定起人內在的不可讓渡的尊嚴,要更好地生活就要有道德,一個有境界的人一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道德不是外來要求,而是從內在“德福統一”的角度,是從個人生命需要來談道德成長,把道德成長視為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相對而言,傳統道德教育是從外在來規訓、要求人們怎么樣。它建立在對象是“不道德”或“缺乏道德”的假設之上,暗含了對人的不尊重與不信任,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種自相矛盾的境地。不道德的動機難以幫助別人變得道德。
對于青少年中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現象,就要在心中設立一道“內心的防線”,來守護生命的尊嚴,更好地珍愛生命,建立起生命的情懷。生命的情懷,就是北宋理學家張載所說的“民胞物與”的情懷,也就是視所有人為自己的兄弟姐妹,視所有物為上天的恩賜,要對一切人和事物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說到底還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引導他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他們自己就知道應該怎樣面對生命了。
許多逝去的人比活著的人能帶給我們更大的影響,對逝者的追憶祭奠,提醒我們應該如何活著。
在生命教育中,死亡教育是很重要的。生命教育課程包括了生存的教育、發展生命的教育和死亡教育三個層面。死亡教育就是以適當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認識和接納死亡,讓學生認識到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并通過認識死亡來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貴,從而使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生命。俗語說“向死而生”,能意識到死,才能更好理解生的意義。設想假如明天某個人就要死去,那他/她對待今天的態度就會截然不同。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更好地激發生命的熱情,更好地善待生命。
從生物學上來講,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是從精神生命上來講卻是一種延續。比如我的父母去世了,我們還可以懷念他們,還可以追求生命延續的不朽。每一個人都有追求永恒的需要,可以追求精神的不朽。比如蘇軾、歐陽修等,對今天的我們依然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我們對逝去的人祭奠懷念,也是對他們精神的傳承。也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怎樣活著,讓我們時時刻刻想著我們的后人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談論和懷念我們。
生命教育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它致力于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并進而成為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生命教育這門課程不是關于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而更注重生命體驗。因為一個人心靈的形成不單是理性認知的集合,而要結合更多的生命體驗。這門課程不是一個認知性、學理性的課程,它是要幫助改變對生命的態度、待人待事的價值觀,它要影響到人們的情感、心靈。
生命教育致力于每一個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并進而成為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個性的發展和持續發展。生命教育旨在引領學生過一種安全、理智、負責任、有熱情、有追求、有愛心和有創意的生活。學生在當下的校園里過著怎樣的生活,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一生的生活品質。
所有的教師都應具備生命教育的素養。教會學生擁有欣賞生命的態度,是所有教師的責任。
現階段我國生命教育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內地有20多所高校、幾千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雖然目前“生命教育”已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但各學校基本處于各自探索的階段,缺乏統一的課程標準的指導,急需建立大學生命教育國家課程體系標準。此外,生命教育教材的編寫、課程資源的積累、師資隊伍的培訓都需進一步規范。大學生命教育專業師資匱乏,師資培訓十分必要。可嘗試建立各個層級的生命教育導師制(國家級導師、區域級導師);不僅教授生命教育的教師應學習生命教育,所有的教師都應具備生命教育的素養。只有當生命教育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才能完成從“物的時代”到“人的時代”的超越。
生命是一段旅程,不管路途開滿鮮花還是布滿荊棘,走或不走,時光都會將你帶到盡頭。用欣賞的姿態對待人生,就會發現生命原本是這樣美好。教會學生擁有欣賞生命的態度,所有的教師都對此負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