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稱贊》,這課是基于“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這個專題編排的一篇童話故事。執教者有這么一個教學設計:
(出示課文中的語句)
小獾拉住小刺猬的手,說:“在我有點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贊了我,讓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經會做椅子了。這是我的一點兒心意,收下吧。”
師:有哪位同學知道“自信”是什么意思?
(教師話音剛落,有一學生馬上回答“不知道”。但教師未作理會,目光投向那些舉手的同學。)
生1:自信就是特別有精神。
生2: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
……
教師繼續授課。
聽到此,我內心大呼可惜,多好的課堂生成啊!就這樣溜走了。
“不知道”三個字是學生冷不丁冒出來的,授課者課前并沒有預設到,所以并不會去理會和重視。然而,這就是課堂生成一個很好的教學突破口。我認為應讓那個說“不知道”的學生勇敢地站起來,讓其他同學幫助這位學生理解“自信”是什么意思。經過其他同學的解說,這位同學一定會明白“自信”的意思。此時教師對這位同學加以引導,對于其他同學的幫助,你應該如何去稱贊?其他學生又該如何去稱贊這些幫助人的同學呢?接著,教師可做進一步的引導去問那些受到稱贊的學生,“聽了同學們對你的稱贊,你心里會有什么感受?以后你還會怎樣做?”
此時的教學,已完全跳出了課本,變成了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的事了,學生切身感受到同學給自己的幫助故心存感恩;而幫助別人的學生也親身感受到同學的真誠的稱贊。不言而喻,這一幫助與稱贊的過程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的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幫助,學會感恩,學會贊美;營造和諧、平和、溫馨的氛圍,激勵學生樂觀、積極、奉獻的精神,促進情感交流,人際交往的體驗。那么這個時候的教學又怎能局限于一定得通過課文后段的學習,才被動地接受稱贊給人帶來的快樂呢?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此時的教學撇開教材又何妨?
(作者單位:福建省浦城縣仙陽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