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何落實課標這一要求,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而不是教師的“講堂”,是當今小語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本專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希望廣大教師踴躍參加,以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學導課堂,凝聚了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嶄新理念,但教師的“導”依然是影響學生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導”的優劣高下,直接影響著“學”的成敗得失,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品質和效益。如果說學生的“學”可以分為學會、會學、愛學三個層次,那么教師的“導”也有相應的三重境界。
學會,是“導”的第一重境界。學會,也并不那么簡單。同樣是學會,有要求之高下、認識之深淺、感受之濃淡等區別。就說寫字吧,有人只重視寫對,筆畫筆順,一筆不錯,就算會了。可有人則不僅要求寫對,還要工整美觀,寫時姿勢正確,專心致志。再舉個簡單的例子,看看這位老師是怎樣教“樹梢”的“梢”的:
師:“梢”是一個生字,一起讀一讀——“梢”,讀詞——“樹梢”。知道“梢”是什么意思嗎?——看看它的偏旁,對,它與樹木有關,原來指的是樹枝的頂端,讀——“樹梢”。
師:后來人們也把細長的東西的一頭叫做“梢”。比如——(走到一個小女孩身邊,輕輕拿起她的辮子一頭指著)這就叫——
生:辮梢!
師:(指著眼梢)這是——
生:眼梢!
師:(指著眉毛一端)這里呢?
生:眉梢!
師:有個成語就叫——喜上——
生:喜上眉梢!
師:要是有人老跟在你后邊盯著不放,那可以叫做——(指名一學生答)
生:盯梢!(眾大笑)
一個“梢”居然可以教得如此豐富多彩!學生學會的不只是簡單的音形義,還有舉一反三的感知,觸類旁通的領悟,對語詞的豐富積累、理解和運用的深切體驗。
僅僅立足于淺層次的學會,教師的“導”很可能對所學具體內容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對知識的了解記憶和技能的簡單操練,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成長長遠發展相關的諸多因素,如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等。一次語文考試后,我曾察訪了一個成績優秀的班級。從試卷看,學生對基礎知識部分答題的準確率幾近百分之百,閱讀和作文也大體中規中矩。而細細查閱,凡需要獨立思考靈活應用的部分問題就多了。尤其是作文,從內容、結構到語言,大都面目相似,形同八股。充斥其中的是刻板的程式和成人化的語調,看不到個性化的表述,感受不到童心的想望。更讓我吃驚的是,問問班里的孩子,大多對語文不感興趣,只覺得學得很累。這樣,盡管學生獲得了考試的成績,獲得了相當“扎實”的知識技能,但是卻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失去了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愿望,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童心和靈氣,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信心、動力和后勁。得失相比,發人深省!
教是為了用不著再教,導也是為了用不著再導。因此,教師的“導”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還要在引導指導學生“學會”的同時,“授之以漁”,讓學生領會學習方法,歷練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會學”。“會學”的過程,是一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習規律探索發現、體驗內化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會學,重要的不是由老師告訴學生該怎么學,而是讓文本“告訴”學生,讓實踐“告訴”學生該怎么學。看下面的精彩案例,王崧舟老師是怎樣引導孩子習得概括文章段、篇內容的方法和能力的。
師:打開課文,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遍,思考:課文有五個自然段,看看每個自然段都寫些什么。如果能夠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出來就更好!開始!
(生瀏覽課文,師巡視指導)
師:第一段寫什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你請!
生1:第一段,概括了大象是什么樣子的。
師:是嗎?寫到大象的樣子了嗎?再讀一讀,請坐。
生2:寫了在泰國如果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師:嗯,再簡單一點!把話說簡單了、說到點子上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本領,哪怕減少一個詞都好。
師:在泰國——
生2:在泰國遇到大象——
師:是——
生2:是很自然的事。
師:好極了,我知道你準行!就是這一句。咱們一起讀——
(屏幕出示句一:在泰國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生讀句)
師:把它畫下來。就在第一句話中,但是你可以少畫一些詞兒。
師:好的,把筆放下。第二段——
生3:象對泰國人很好。
師:象對泰國人好,所以象在泰國人心中,在泰國的地位,它就是——
把那個句子讀出來!
生:象是泰國的國寶。
師:好極了,就是這一句,把它畫下來。
(屏幕出示句二:象是泰國的國寶。)
師:好的,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個句子。(齊讀句一、句二。)
師:兩句話,兩個自然段的段落大意。你有沒有發現就在你們剛才的概括當中藏著一個訣竅——誰發現了?
生:這一句話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師:沒錯,就在第一句,這一句就是這一段的中心句,而這一段的中心句,正好概括了這一段的段落大意。這就是你們剛才發現的訣竅。這個訣竅到底靈不靈呢?咱們拭目以待。用這個訣竅再去看一看下面的三個自然段,看你能不能很快地概括下一段的段落大意。
生:(自讀課文,找中心句。約1分鐘后,生紛紛舉手)
師:你看,方法一對頭,速度就加快了,這就叫事半功倍。
師:第三段,來,請講!
生1:在泰國人和象沒有距離。
(屏幕出示句三:在泰國人和象沒有距離。)
師:真好,把這句話畫下來。好的,繼續第四段,來,你請——
(摘自王崧舟《與象共舞》課堂教學實錄)
很明顯,找到文章段落的中心句,并加以簡縮來概括段意的方法,都來自于學生的閱讀實踐,來自于學生的探索發現,而不是來自教師的告訴。在學生獲得成功的基礎上,教師再和學生一起總結這種方法,并讓學生再去閱讀后三段,用實踐驗證這個方法。正是在這樣反復歷練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領悟了方法,而且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這樣,他們在離開了教師的導之后,就逐漸能夠無師自通,無師自能,有效地成長發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最終讓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把語文作為生活的需求,人生的享受,是導學的至高境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絕非朝夕之功所能成就。在這方面,許多名家大師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實踐探索,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有益的借鑒。老一輩的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支玉恒的“支氏誦讀法”等,盡管風格迥異,教法不同,但卻都能殊途同歸:在引導學生學會、會學的同時,激起他們對語文的鐘愛。在他們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個性飛揚,在汲取知識、發展能力中,隨時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享受著學習語文的愉悅。新生代的中青年名師,如薛法根、竇桂梅、孫雙金、虞大明……也無不如此,致力于讓孩子學會語文、會學語文、愛學語文的和諧統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尤其是以“詩意語文”獨樹一幟的王崧舟老師更是出類拔萃。他的課總是植根于對學生生命成長終極關懷的慈悲情懷,立足于文化建構的高屋建瓴,引領學生徜徉在語文的汪洋大海,去尋找、求索、感悟、享受美輪美奐的詩意語文,去向往、尋覓、構筑真善美的詩意人生。聽他的課,不僅學生,就是老師都會情不自禁沉醉其中,流連忘返。從《兩小兒辯日》《長相思》到《二泉映月》《慈母情深》,再到《楓橋夜泊》《普羅米修斯盜火》《與象共舞》《望月》……無論哪堂課都是那么震撼人心。學生從課上收獲的不只是語文的知識和能力,更為難以忘懷的是文化的浸潤,情操的熏陶,精神的洗禮,靈魂的震顫!這樣的課,這樣的語文,確實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一種擋不住的誘惑,學生不愛也難。長此以往,學生定會萌發對學好語文的向往與追求;在艱辛的探索和成功的體驗中,不斷感受語文的魅力,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進而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認識和摯愛,從而把學習語文作為一種愉悅的享受,樂此不疲。這該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