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再次拜讀文學巨匠茅盾的名作《可愛的故鄉》,又一次想起了他的故鄉——浙江桐鄉市烏鎮,想再次到烏鎮走一走,去領略烏鎮江南水鄉的風韻,品味烏鎮誘人的美食。
機會終于來了,最近攜幾個朋友又一次走進了烏鎮。在寫有“烏青毓秀”的牌坊前留影之后,便從入口處進入景區,一路上或踩著用舊船板鋪就的小路,穿過連片濕地;或沿著潔凈的石板小路,走街串巷;或坐著船兒,在河上搖呀搖,欣賞宛若水墨畫的江南風景。
沉浸在這詩畫般的意境中,不知不覺已時近正午,于是,在一家小餐館前收住腳步。小餐館門口豎有一塊介紹特色美食的招牌,吸引了我們的眼球,細細讀來,別有韻味。
烏鎮特色菜肴多帶有一個“家”字,如“王家燜黃鱔”、“巴家油淋雞”、“林家煸鳊魚”、“張家燉甲魚”、“蔡家小羊肉”。據介紹,每個帶“家”的特色菜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看,一道取名“林家煸鳊魚”特色菜是如此介紹的:茅盾小說中的林家鋪子就在烏鎮,林老板一家喜歡吃魚,該家所有的水產類菜系中,油煸鳊魚特別有名,該菜選用8兩至1斤的鳊魚,用新鮮的清油煸炒,皮香肉嫩。看罷介紹,不禁浮想聯翩,倘若在此讀著茅盾的小說,品著林家煸鳊魚,那才叫品味文化呢。一道名為“宋家紅燒肉”特色菜也讓人嘴饞,不妨看一下介紹:烏鎮西柵宋家與民國宋氏家族有淵源關系,其家人早就在上海謀生,每當回鄉團聚,總少不了吃紅燒肉。由于宋家紅燒肉匯集了上海與烏鎮兩地的烹飪方法,便成為當地的一道名菜。一道稱為“巴家油淋雞”的特色菜,一看就讓人垂涎。烏鎮西柵巴家是一個大家族,吃雞有一個特別的方法,不采用紅燒或者清燉,而是將雞煮成八分熟后,用清油進行澆淋,這樣的雞味道特別,肉嫩味香。一道叫“王家燜黃鱔”的特色菜,雖沒有無錫“梁溪脆鱔”那樣聞名,但在當地也是一道名菜。據介紹,烏鎮的野生黃鱔十分有名,而王家的黃鱔烹飪方法特別重視用料,加上用大鍋悶篤,能使黃鱔酥而不爛,清香爽口,營養價值特高。一道稱之為“蔡家小羊肉”的特色菜,源于烏鎮西柵蔡家,烹飪該菜沒有采用傳統的“山湯燒”,而是采用作料驅膻的方法,保證其營養。一道取名“張家燉甲魚”的特色菜,是當地一戶張姓人家采用瓦罐清燉的方法烹制而成,能確保甲魚營養不走失。看看招牌上一個又一個特色菜肴的介紹,不禁饞得口水直流,真想一品為快。
于是,趕緊到餐館里去,點了幾個菜解饞。當一盤又一盤熱氣騰騰的美味上桌時,大家立即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直呼過癮。一位服務員見我們吃得這么起勁,便指著鄰桌剛端上的一盤菜說:那叫“烏鎮狀元球”,又稱“文武狀元球”。多吉祥的菜名,誰吃了這道菜,誰家的孩子高考時定能中“狀元”。聽他這么一說,我們也要了一份,端上桌就爭相品嘗。據服務員介紹,這“烏鎮狀元球”還有一段趣事:過去當地的秀才趕考前夕,族人為其餞行時,必備一種名叫“狀元獅子頭”的菜,“烏鎮狀元球”就是在此基礎上演變來的。到民國時期,由總統府廚師掌勺,把純肉丸改為肉丸內嵌魚丸,或是魚丸內藏肉丸,后人又稱“文武狀元球”。
剛吃完“烏鎮狀元球”,大家還在回味這寓意吉祥的菜肴時,服務員又端上來一盤當地糕點——定升糕。這糕點形若荷花,外層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而均勻,里面是豆沙餡,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食之香糯可口,甜而不膩。品味著定升糕,不禁想起上午導游介紹的那座定升橋。定升橋為烏鎮西柵景區最高的橋,是一座三孔圓拱石橋。相傳八仙中的呂洞賓曾在烏鎮西柵賣過“糯米糕”。有一次,一名赴京趕考的書生路過此地,便買了一塊無餡且半生不熟的糕點,在場的人都笑他傻,但該書生直言:“路遇便宜莫貪,路見難事莫推,異相異價異物,自有道理其中。”呂洞賓聽罷,朝書生笑了笑說:“生糕不足奇,糕生在今朝。”該考生科考時果然高中狀元,此時人們才明白,呂洞賓話語中的“生糕”、“糕生”,其實就是“升高”、“高升”。從此以后,當地老百姓便將呂洞賓賣的“糯米糕”改稱“定升糕”。當地小孩到了上學年齡,第一天去上學時,都要手拿“定升糕”,到這座“定升橋”上走一走,希望將來能金榜題名。
水鄉烏鎮的美食,蘊含傳說,象征吉祥。一邊聽著那些動人的傳說和軼聞趣事,一邊細細品嘗佳肴,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就像享受烏鎮詩畫般的美景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責編: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