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座大山的兩側有兩個村莊,一個在A處,一個在B處.有一天,一個村民想測量一下A村到B村的距離,你能幫助他想一個好辦法嗎?
我的話音剛落,就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看這樣行嗎?”他走上講臺,一邊講述自己的看法,一邊在黑板上畫了起來:“我過A、B點分別各引一條平行線,然后在它們的上面取相等的線段,連起來,只要量出所連線段的長度就行了.”緊接著,另一名學生也站起來說:“老師,我過A點引一條線段,在它的另一端做一個角等于該線段與A、B兩點連線的夾角(即構造一個等腰三角形,A、B為其兩個頂點),然后取這條線段的中點和B點連起來,構成兩個三角形,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量出下面線段的長度不就得出A村到B村的距離了嗎?”“老師,我還有另一種方法……”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到黑板前,演示他們的方法,我既高興又吃驚,因為在他們敘述的方法中,有很多竟是他們沒學過的有關性質、定理的應用.
上完這節課,我感觸頗多:其實學生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差”.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我們教師不妨放手,讓學生學著去嘗試,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于課程的構成因素,教師應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在參與中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與認識,一道尋找真理.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以“教師為中心”,居高臨下,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轉變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打破“教師中心”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要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一、 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并不是要把教師行為完全變為學生的學習行動,而是要以教師行為方式參與學生學習活動.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和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交流、互動的場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識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二、和學生一起分享感情與認識
分享是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共同的擁有.教育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過程.分享意味著教師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教師要走進學生的世界,學會從學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學生的“閃光”之處,從學生的單純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歡樂.
三、重視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幫助學生越過思維障礙
新課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合作、交流與溝通,共同構建、推進、生成課程;相互提供支持,啟迪靈感,共享智慧.因此,我們在例題教學中,除了要精心設計例題外,還要展現解題的思維過程,并啟發引導學生逐一排除阻礙,逐步頓悟,挖掘思維價值,越過思維障礙,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最近,我讀到一本書,書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這樣的:
一位教師為了啟發學生,在解題中常采用分析綜合法,如要證A,經分析只要證得B就行;要證B,經分析只要證得C就行……最后要證的恰好是題設條件(求某定理、公理、定義),于是問題得證.但有一天,一個學生對該教師說:“分析法很好,但我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況:A←B←C←……A .” 教師告訴學生這叫“惡循環”,學生感到的困惑是:“為什么老師講課時不會出現這種‘惡循環’呢?”教師坦白地告訴學生:“為什么能百發百中,因為我晚上備課了.如果不備課,或者你突然要我解一道難題,我的思維同樣會受阻,會碰壁.不過,在碰壁前,我常常有預感——快要碰壁了.有時直覺還告訴我,應向左轉或向右轉,就能掙脫困境.”這時學生還興奮地說:“老師,下次講課,就講您是怎樣從困境中掙脫出來的,就講您是怎樣預感到要碰壁的,講您拐彎的經驗,不要老是百發百中.”
是呀,我們教師怎么就沒想到學生會有這樣的困惑呢?實際上,是我們教學時考慮學生太少了,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樣上這堂課.如果教學時,教師常常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么問題?”這樣,無論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會是一種很好的促進.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