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探究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等多種實驗教學形式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但從總體上看,教師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的觀念還相對滯后,形式還比較簡單,效果還不夠理想,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從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現狀及其成因這一視角,談談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措施。
一、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現狀
現借用2010年南京初中學業水平測試的一份調查問卷來說明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的一些現狀和問題。在這份調查問卷中,對生物實驗教學設計了三個調查問題,
從學生對“種子萌發的有關實驗”的問卷中不難看出,自己設計并動手做過或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方法動手做過的學生不足50%,相當一部分教師仍將“講實驗”當作重要的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和動手能力非常不利。從學生對“光合作用學習”的問卷中可見,學生動手實驗的人數不足50%,而聽教師說實驗的超過40%,這也說明對這樣教材中的經典實驗,教師還是較多地采用了“講”實驗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驗證性實驗的教學。
課程改革熱鬧一段時間后,不知從哪天開始,我們的實驗室開始變得冷清了,幾乎成了擺設。現在所有的實驗都是利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完成,做實驗變成了看實驗,學生缺乏創造力。這樣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仍然造就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豈能不令人擔憂?
二、中學生物實驗教學薄弱的原因
中學生物實驗教學相對薄弱的原因不外乎教學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師思想觀念陳舊,片面強調知識的鞏固和考試能力的培養,而淡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認為做實驗浪費時間,很多時候以看(示范或者視頻)代做。據調查,近幾年連葉綠素的提取這么經典的實驗都少有教師做,大都以多媒體替代,導致一些探究性實驗過程程序化,實驗結果唯一化。學生缺乏對實驗過程的體驗和對實驗結果的生成過程的了解,自然就談不上實驗能力的提高。還有少部分教師由于本身實驗動手能力差,導致對新課程改革后增加的新的探究性實驗無從下手,又不愿用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所以對探究性實驗更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大部分學生過分依賴于教師,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雖然大部分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很高,但往往由于目的不明確、程序不嚴謹和綜合分析能力差等原因,常常導致實驗效率低下。也有些是由于學校實驗條件較差,實驗儀器不足,導致只有少數學生做,大部分學生看的現象。另外,現在的實驗管理和考察也存在一定問題。如現在的實驗可以在網上預約,幾乎每個實驗都有,或分組,或演示,教師十分鐘能完成一學期的實驗預約,但實際上是否完成,沒有任何考察,也使得生物學實驗流于形式。
三、改善實驗教學現狀的措施和建議
第一,加強教師實驗教學技能培訓,提高教師實驗技能。這也是近年來,培訓課程中實驗技能課比例不斷增多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領會培訓精神,提高自身的實驗操作能力,用于實驗教學,加強實驗的科學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好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過程,在實驗中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切實感悟實驗結果生成的過程。
第二,強化實驗課的考察,實現實驗課的科學管理。實驗內容不僅要在試卷中考察,更重要的是要有動手操作的考察,這點很重要。以前有實驗能力的考察,取消之后,生物實驗室就缺少了很多教師和學生的身影。因此,加強實驗課的監督和考察是改變實驗課現狀的重要途徑。
第三,提高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多媒體固然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但決不能代替通過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探究問題或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在新課程改革的實驗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注重引導學生多思多想,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則能夠幫助他們創造新知識,這也是我國傳統教學的主要缺陷之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積極思考,勤于實踐,通過討論和爭論,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提問題的氛圍,學會提問題的方法,讓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學會對不同事物從多角度觀察和多方面思考。
總之,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要環節,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加重視和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及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創新性人才。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