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導入是每一代教育工作者相互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融入數學課堂中,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導入,新知對于學生來說將不再枯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索熱情也會被充分激發.然而,一些教育工作者雖然一直很重視課堂的導入,但方法單一 ,總是一成不變地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再漸漸引入本堂課的知識.但也有一部分教師懂得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使課堂變得有聲有色,這就是課堂導入方法的成效.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課堂導入對教學乃至教育模式的影響,所以經過我的實踐和與其他教師的探討 ,總結出了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教學質量方面有著不俗的效果.
一、知識銜接法
知識銜接法是一個普遍使用的方法,即先帶領學生回顧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從而起到溫故的作用,像運動員上場比賽前的熱身一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過去知識的記憶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漸漸拉回到數學的學習氛圍中,起到“熱身”的效果,然后再導入新課讓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連貫性,更好地接受新知.學生在這樣的方法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好這寶貴的課堂時間,使學習效率大增.例如,由于之前已學過正數,所以可先帶領學生溫習一下正數的意義及作用,再提出問題:“如果一家店鋪做生意虧本了,那么我們該怎樣表示這家店的收入?”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負數的由來及意義,不但避免了死記硬背,而且使教學效果倍增.
二、實踐與理論轉換法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從動手與合作中領悟本節課所要講授的內容,這種方法體現出數學學習不單單需要認真地聽講,也需要與他人合作或者自己探索,這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等,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的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都隨意準備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然后量一量每個角的度數,再動腦算一算,想一想,最后讓他們分成小組討論其中的規律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師帶領他們總結出結論.學生在這樣的實踐中探索、發現、總結,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也讓他們的情感得以交流.
三、故事引導法
用故事導入是教師教學的另類高明手段,這種手段要求本章內容有一段與其相關的故事,可以呈現一種情景內容,使學生的腦海中有一個畫面感,激發他們對于知識探求的欲望.在教學的開始,可用一個美麗的故事或者動人的傳說吸引住學生,讓他們迅速投入課堂,一起跟著故事的情節想象,教師再慢慢地將教學內容融入,一步步地讓學生學到新知識.例如,我在“有理數的乘方”教學中便引入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一個非常聰明的臣子.有一天,那位大臣發明了一套圍棋獻給國王,國王收到后非常開心,大加贊賞他并且答應滿足他的一個要求.大臣要求道:“在棋盤上放一些黃豆,第一格放一粒黃豆,第二格放兩粒黃豆,第三格放四粒黃豆,第五格放八粒黃豆,依此類推.”國王笑道:“就這點要求?”教師講完故事后趁勢提問:“那么,同學們想想,這個國家的倉庫里有那么多的黃豆嗎?”于是,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結果這堂課的效果非常好,使得學生充分理解了乘方的意義,讓今后的深入學習更加容易.
四、實際生活導入法
筆者認為,運用實際生活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力.概念是抽象的,而我們可以從實際入手,先給學生一個具體的事物,再慢慢導入本節課的內容,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提高他們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講到球體這章時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實際球狀物品,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輪廓,充分感知球體,從而有利于學生更進一步的探索活動,使學生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書本,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五、問題導入法
古人有云:“學則需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導入教學,預先設定一個問題陷阱,使學生陷入思考或者自相矛盾的狀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轉變成求知欲,然后再帶領他們一步一步走出疑惑,獲取新的知識.如課堂中提問學生:“五邊形與六邊形能否拼接成無空隙的平面?”有些粗心的學生會想到足球表面,從而肯定地說:“是.”然而,在實驗過后發現并不能,從而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這時候教師便可以輕松地將問題與涉及的數學思想傳授給他們,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這個疑問,而且可以讓他們提防下次在思考問題時思考的片面性所帶來的錯誤.
課堂的導入對數學學習的走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上的方法基本都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我相信,只要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掌握正確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學好它.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