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熟練、活化基礎知識,熟練實驗技能;能加深和擴展物理知識;同時通過練習能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理解科學與技術的相互關系。習題課是以指導學生進行物理練習為主的課。能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同類問題的思路,獲得解決有關問題的正確方法,輕視不得。
習題教學的一般步驟有兩種:1.出示題目教師分析評講學生理解消化;2.出示題目學生分析做題教師糾錯評講學生理解吸收。
不可否認,上面的教學步驟,是教育先輩們多年奮斗的結晶,它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毋庸質疑。同時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習題課教學可以鞏固新課知識,但沒有實驗的趣味性那么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易走神、開小差;另外,任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循規蹈矩、一成不變地長時間使用,也會使學生“倒胃”,降低課堂效果。因此,在習題課教學中,應以上述整體步驟為基礎,尋求某一步或者多步的變化,以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效果。所以,只有不斷“求變”,才能開辟有效教學的創新之路。
變法一:學生出題
考察知識的習題,不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而是由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模仿做過的習題進行出題,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通過學生出題,可以將一部分學生對概念知識的模糊認識、理解缺陷反映出來,為教師有針對性地輔導和下一節課的準備、調整,提供一手的參考依據,同時還可以糾正一些學生學習物理的不良習慣。
讓學生出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題目中盡量不出現常規的科學錯誤。物理是一門以現象、客觀事實為依據的學科。所以,對規律的得出、數據的引用,要尊重事實,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科學性。
譬如,在學習密度的應用后,可出示一塊常見的長方體金屬,以漆涂面,讓學生以此金屬為背景,出一個用到密度公式的習題。許多學生,隨意給出該金屬的體積和質量數據,求密度。最后得出金屬密度小于1g/cm3。常見的金屬有銅、鐵、鋁、錫,它們的密度最小的是鋁,為2.7g/cm3。有形的物體被隨意附上體積、質量,造成求得密度不符合事實。
讓學生出題,要控制題目的難度。先以簡單代公式題為主,訓練一段時間后,再適當加深一點。同時教師要規定:誰出題,誰負責答疑。避免部分學生找競賽題,自己不會做,去難別人,有悖于提高習題課有效性的教學目的。
變法二:教師解題出錯
在學生做題時,教師也在黑板上和學生同時做題,做好后和學生進行比較,看誰的正確。不過教師在黑板上解題時,要做錯,并盡量多地將學生解題時可能出現的缺點包羅進去。
【例1】 一段導體兩端加3V電壓時,電流為0.5A;如果兩端加的電壓再增加1.5V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的電阻各多大?
解:R=V/I=3V/0.5A=6Ω
R=U/I=1.5V/0.5A=3Ω
I=U/R=4.5V/3Ω=1.5A
大部分學生看到教師的答案后,爭先恐后地指出毛病:第一步中電壓物理量符號是U,而不是V;第二步中錯誤有三種,①電壓不是1.5V,而是4.5V(反映出部分學生粗心大意,不認真審題的習慣);②三個物理量沒有遵守同時性;③電阻與電流、電壓無關,電阻是定值。第二步解法是多余的,所以第三步帶入的阻值也就錯了。第三步中電流、電壓已經變了,符號應加腳標來區分。
短短的三小步驟,共有五處錯誤,一條一條地被學生“指點”出來,看到教師的“尷尬”表情,學生臉上寫滿了成功的喜悅之情。同時通過糾錯,澄清了錯誤概念,并端正了學生的不良解題習慣。平時總是教師糾正學生,這次讓學生糾正教師的錯誤,學生難得有這樣的表現機會,因而學生課堂上投入程度高、興致好、氣氛濃,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變法三:學生上臺講題
在學生分析或者做完習題后,安排學生上臺評講習題。讓學生評講習題,實際上就是讓個別學生“教”其他學生。
“教”比“學”更易理解和記憶科學知識。學生“教”是在“學”過之后進行的,學生在“教”的過程中,要對問題重新理解、消化,拓寬思維的廣度,加深思維的深度,既有利于加深對知識、原理的理解,又有利于個人思維能力的提高。其次,通過“聽”學生的疑問,能辨別學生思考的正確性,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思維,通過口、手、耳等多器官的配合,可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另外,讓學生“教”,對其他“聽”的學生來說,更具親和力,使“聽”的學生不拘一格,敢于發問,課堂沉悶的氣氛定會一掃而光。
讓學生上臺講題,要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是要讓人人有機會,不能形成固定的“助教”,對每位學生都形成壓力;二是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合理選擇對應層次的學生,使上臺的學生盡量獲得成功的體驗。
變法四:一題多變
習題課教學,主要是鞏固新課所學的知識,一題一知識點,初學時,是個好方法,對單元復習或者總復習來說,就不太妥當了。每一個題目都需要以一定信息背景為依托,題目多,信息背景量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浪費了時間,忽視了復習課鞏固知識、突破重難點的作用。若在同一個題目背景下,不斷變換角度,復習鞏固更多的知識,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何樂而不為呢!同時讓學生知道編題來得如此之容易,降低對綜合題的畏懼心理。在《電路初探》(蘇科版九年級上冊)復習課中,可用下面的題目。
【例2】 如圖甲所示的電路,閉合開關后,兩燈都能發光,并且兩塊電壓表的指針所指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則L1兩端的電壓是V,L2兩端的電壓是V。
在學生分析完成后,對該題做了如下的變化拓展。
變化1:將V1換成A1,你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V2的示數變化情況如何?
變化2:將V2換成A2,你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V1的示數變化情況如何?
變化3:開關閉合后,若兩電壓表的示數相同,電路中可能出現什么故障?
變化4:開關閉合后,若V1無示數,V2有示數,電路中可能出現的故障是什么?
通過上述的多種變化,將電流表的電阻很小,展示給學生。若電流表接錯,輕則燒壞儀表,重則產生火災。另外,通過兩表示數變化,分析電路故障或者由電路故障分析兩表的示數變化。這些變化,起到一題多練的作用。
習題課上的“變化”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我們探索、總結。本人提出以上幾點做法,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閻金鐸,田世昆主編.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