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效教學已經成為中外教育者共同關注的話題。筆者通過篩選分析,整理出一部分對提高課堂實效性有幫助的教學方法或教學行為,給一線教師參考選用。下面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各環節進行分析。
一、課堂引入
課堂引入方法多種多樣,主要目的是:(1)讓學生盡快從課間休息的狀態回到課堂;(2)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課堂引入得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課堂就是有效和高效的。若引入不當,則對新課學習沒有幫助,甚至會產生干擾。下面就是筆者整理的一些方法。
1.課前齊讀。上課前1~2分鐘,由物理科代表組織全班學生齊讀物理規律或將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從課間休息的狀態回到課堂,還能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同時可以復習前面學習的知識或了解本節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利于進入新課的學習。此法適用于與前面知識聯系較緊密的新授課或復習課。
2.復習上節內容。這是多數教師采用的較常見的課堂引入方法,具體做法有:(1)教師問,學生齊答;(2)教師問,學生個別回答;(3)學生問,學生答,等等。教師最常問的就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請大家回顧一下……”,之后學生就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師整理一下:“有1.……2.……3.……。”
建議盡量引導學生提問學生,盡量讓所有學生都動腦、動口。
3.提出問題。課前提出有趣的或學生關注的問題,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利于新課的學習,如在學習《透鏡及其應用》前可以提出:“你(或某某同學)不戴眼鏡為什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你的眼鏡為什么能幫助你看清物體?這個‘玻璃片’有何特點呢?”等等。但如果提出“為什么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物體?”則可能會干擾新課的學習。
4.小實驗。利用生活中的小實驗引入新課的學習,小實驗既是物理教學的需要,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建議多使用。特別是在學生學習物理之初(八年級)更應該多用小實驗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可用教材介紹的小實驗,還可以增加一些材料易找,且易操作的小實驗。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能否通過課堂學習獲取知識,與教師在課堂上的處理是否得當,息息相關。下面提出一些課堂處理方法,供參考。
1.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學教材,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交流,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得出知識要點,教師引導舉例應用,深化理解。
2.“問題學習”法。教師就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圍繞學習目標),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小組交流,共同分析解決問題。此法可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使用,可在新授課中使用,也可在復習課中使用。
3.講授法。是一種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一般是教師列出主要知識點,講解分析,舉例應用。講授應保持一定的節奏,要做到張弛有度,講授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思考。
4.演示實驗。新課程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實驗器材不足,無法進行分組實驗或實驗有一定危險等情況下,只能做演示實驗。這時,可請部分學生演示,并讓盡量多的學生有動手的機會。
實驗前應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最好引導學生說出),并猜測可能觀察到的現象(猜想)。
演示時應注意讓所有學生都能看清楚實驗過程和結果,可利用多媒體平臺投影放大實驗過程,或多角度多位置進行多次實驗。
三、課堂小結
1.再現知識要點,形成知識體系。
2.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列出要點。
四、課堂練習(或檢測)
課堂練習的目的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同時也可以檢測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教師出示或發下練習后,應讓學生思考后再回答,或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練習,教師應巡視并作個別指導(最好是有目的地指導某些學生),之后可利用多媒體平臺實投學生練習紙或請2~3位學生在黑板上板講解。做得好的,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有問題的可讓學生自行分析,或請其他同學分析,教師點明錯誤原因。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