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高一新生領悟能力有待完善的局面,如何更好地完成對學生思維障礙的清理工作,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實驗教學的輔助滲透,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關于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教學的改進創新迫在眉睫!
關于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探究,可以由淺入深地進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
1.從身邊的生活感受出發,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物體所受的外力F越大,它的加速度a也越大;物體的質量m越小,加速度a也越大!
那能否說明:F與a成正比,m與a成反比?
注意:盡管外力F越大,它的加速度a就越大;質量m越小,加速度a也越大,但是F與a不一定成正比。m與a也不一定成反比!
那它們之間的定量關系怎樣呢?如何才能弄清此關系呢?
合理猜想非常必要,假定F∝a,m∝1a。
2.三個量之間的關系一起討論較復雜。故提出探究此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
具體操作是“探究其他可能物理量與a的關系”。
(1)控制F不變,討論m的變化與a的關系。
(2)控制m不變,討論F的變化與a的關系。
通過實驗“獲取數據”,分析得出結論:F與a的關系正比,m與a的關系。
3.實際操作的時候,外力F如何提供,怎樣做到靈活改變F及m的大小?
(1)m是小車的質量;可以通過在車上加砝碼來改變它的質量。
(2)F是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可以用細線將小車和裝有細沙的沙桶連接起來,通過改變沙的多少來可調節小車所受的合外力的拉力。
此處可能會有些學生想到:用彈簧秤來提供可讀數的拉力。必須強調:彈簧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彈簧秤的讀數不穩定,不好控制物體的運動。
實驗過程是有摩擦的,這一點特別容易被學生忽略,應做怎樣處理呢?本著“設計方案簡便易行”的原則,設法將摩擦去除,使物體受到的拉力等于合外力!
4.F是小車的“合外力”,而不是它此時所受的拉力;故需要先給小車“平衡掉摩擦力”,使牽引沙桶的細繩提供的力成為合外力。
(1)怎樣平衡摩擦力——使軌道約成5度傾斜擺放,使“不掛沙桶的小車”能拖著“紙帶”勻速下滑(紙帶上的點間距需均勻)。
(2)控制變量的過程中,改變車的質量,是否應該每次都平衡摩擦力——不用,因為第一次平衡摩擦力時,有:mgsinθ=μmgcosθ,m改變不影響等式成立。
平衡摩擦力不當(斜面墊得過高或過低),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
5.小車的滑軌墊得過高或過低,就會使f抵消得過大或過小。
(1)平衡摩擦力過小(墊得過低)得出的a-F圖像如圖1所示;(2)平衡摩擦力過大(墊得過高)得到的a-F圖像如圖2所示。
(3)平衡摩擦力適當,a-F圖像應是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如圖3所示。
直線的斜率k是“1/質量”
注意:誰的質量?
當m加速下落時,設繩子受到的力為T,
對小車及車上砝碼:T=Ma
對細沙及沙桶:mg-T=ma
得:a=mg/(M+m)
其中:實際橫軸數據F是用“mg”數值代替的。
即:斜率k=1/(M+m),(M+n)不是小車的質量
6.本實驗應該嚴格控制小車質量M和沙桶質量m的關系:當Mm時,F≈mg。
因為當m加速下落時,設繩子受到的力為
若操作過程中忽略了此條件,結果會怎樣呢?
當不再滿足Mm,k=1/(M+m)<1/M,
圖線將變成曲線。
完成了以上環節的探究,學生會豁然開朗,思路清晰。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