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時代的特征,創新更是教學中的必備手段。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自由想象和自主探索的空間,從實際出發,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使學生達到一定水平。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多開展物理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親自動手,在實踐中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下面就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談筆者的幾點做法。
一、 更新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興趣
1.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不斷更新、升華,然后加以利用。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利用課前小提問、課后小練習導入新課,取代以往的通過鞏固前一節課的知識導入新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化枯燥為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引入奇特、新穎、有趣的實驗,為學生創設樂學情境。實驗往往能讓學生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通過實驗,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感觀刺激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進一步去探究好奇、有趣的物理知識,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物理教學中,教師以奇特、有趣的實驗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如《大氣壓強》一節課,可引入新穎有趣的“瓶子吞蛋”實驗:把剝了殼的雞蛋放在瓶口,由于瓶口比雞蛋小,所以無論如何雞蛋都不會掉到瓶中。接著,在瓶底放一小團棉花,并蘸上煤油,點燃棉花,慢慢地,學生會發現瓶口上的雞蛋落入到瓶里去了。這時教師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發問:“為什么會這樣呢?是什么原因使雞蛋落入瓶中呢?”學生看到這樣有趣的實驗現象,眼睛發亮,被實驗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聽到老師的提問,立刻興趣倍增地討論起來。這樣,教師就能順其自然地引入大氣壓強的知識了,同時調動了學生深入了解知識并尋求答案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引進類似的有趣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物理教學中有些知識是非常抽象的,我們看不見、摸不著,難以去感知,比如磁場、分子、自由電子、電流等,這些知識如果單靠教師的口頭闡述是難以讓學生明白的,也是很難引發學生的想象和思考的。這時,教師可利用多元化的多媒體表現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增強學生興趣,如精心構思,運用課件技術組織教學流程;使用豐富的圖片,動靜結合,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輔助。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了新課程初中物理富有趣味的教育教學方法。其直觀、便捷的課堂教學效果,圖文并茂的動畫效果,很好地將抽象知識具體化,把復雜化為簡單,把枯燥化為有趣,讓學生苦學變樂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二、重視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開放性問題具有挑戰性和自主性,可以給學生提供便多的思維空間,因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更能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在研究一個中心問題或某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動手探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們還可以不確定地選擇一些答案不唯一的習題、題材給學生,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去解決,培養學生的創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多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教學方法是多渠道的,因此我們應多渠道地讓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課外閱讀,家庭廢舊的拆解與維修,自制小實驗、小制作等,在對學生的各種能力進行訓練的同時達到鍛煉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的目的,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外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親手做一做教師在課堂上做過的演示實驗,這樣既可以鞏固知識又可鍛煉動手能力,而且在小制作、小發明中,學生自己不明確的問題得以解決,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刻,學習事半功倍。與此同時,課外活動還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通過課外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活動中的困難、失敗與成功,深刻領會到科學研究的艱辛,磨煉了他們的意志,促進了學生的學業成就。
總而言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要開展創新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丟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傳統教學,要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學習。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