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盛行,可以看出整個社會乃至中央政府在對待教育問題上尤為重視。但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學質量能否很好地提高。因此,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深受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在經過數十年的總結和觀察后,學者們紛紛提出關于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等,而探索式課堂不但體現了“因材施教”、“以生為本”,并且具體、可操作性強。
探索式課堂是建立在給學生提供大量知識背景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多角度去學習和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這種教育方式的優勢在各個方面均有體現。尤其是在注重邏輯思維、科學歸納等理性學科上,更加彰顯出探索式教育的合理性。以下,筆者就初中化學“糖類和油脂”在探索式課堂中的教學過程做些梳理。
一、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探索式課堂需要先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教師需要由淺顯的問題出發,從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知識開始來引導學生。如通過舉例KFC的炸薯條、香噴噴的米飯,考查學生對于淀粉和油脂這兩個物質的了解程度,同時附上相應的形象生動的圖片作為補充,挑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同時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其更好地進入教師預設的場景問題。另外,還可以將枯燥的化學名詞變成生動的圖片。
二、借助實驗,探索問題
1.對糖類(淀粉)的認識可以通過對照性的實驗來引導
為了識別哪些食物含有淀粉成分和淀粉是如何產生的,教師對土豆、黃瓜、玉米、蘋果等進行加碘水或者碘酒的實驗。其中,一些如土豆、玉米等出現藍色現象,其他的并沒有特別的顏色變化。針對這些現象,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理解淀粉與碘變藍的特性。
另外,教師還可以將樹葉的一部分用黑色遮光布擋住其光源的攝入。在一定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后,對其進行碘酒實驗。結果遮光部分的顏色沒有變藍,沒有遮光部分的顏色變藍了。借此,向學生說明淀粉產生的一種方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看、聞、思等互動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明白淀粉除了具有遇碘變藍的特性外,還可以在某些特別的酶的作用下,轉化成一種叫葡萄糖(C6H12O6)的物質,進而通過一定的條件還可以讓葡萄糖(C6H12O6)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在這個實驗中,教師讓學生親身去聞乙醇的味道來加深學生對淀粉轉變的理解??梢詮睦碚撜J識的化學方程式聯系到實際生活中的淀粉轉化,傳達出了人們通過攝取食物中的淀粉便可以產生出作用在人體中的能量物質,完成生理循環的意義。
2.對油脂的探索
油脂作為和淀粉一樣具有C、H、O三種元素的碳水化合物,教師可以先作簡單的闡釋,如油脂包括了油也包括脂,有動物性油脂,如貓、狗、人的脂肪層,呈固態;也有植物性油脂,來自植物種子的油脂,呈液態。對于液態的油脂,教師將通過與不同溶液的混合實驗,讓學生觀察其分層情況,來了解液態油脂的密度情況。
油脂的知識還涉及家喻戶曉的油脂清潔問題。生活中,衣服、床單等物品不小心沾染了油脂,便可以通過加入清潔劑將油脂溶解。這種“神奇”的實驗小到街頭演示,大到超市促銷,都可以看到油脂瞬間溶解的結果。教師可以將這個實驗帶到教室,讓學生加深理解油脂能溶于某些有機溶劑的特性,必要時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一下家務勞動的樂趣。
三、結合史實,拓展探索
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糖類和油脂的特性作了了解后,還可以結合史實,將生動的革命歷史故事與探索式課堂教學相結合,拓展探索。比如,方志敏同志在國民黨的監獄中,通過用米湯在白紙上寫字,將情報成功地傳達到黨組織的英雄故事。將如何查看米湯中的文字內容以及產生這個技巧的原理等問題作為學生思考的問題。
可見,探索式課堂較傳統教學方式更具有靈活性,能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如何啟發孩子思考是個問題,如何啟發孩子運用多維度的想象力對問題進行思考更是個難題。探索式課堂正是致力于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生活知識積累、觀察實驗達到對事物及其變化過程的思考。它顛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然而,探索式課堂在發揮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給教師和校方帶來了新的挑戰。相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探索式課堂需要師生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說傳統的教學是教一個命題,那么探索式課堂更多的時間是耗費在關于命題證明的過程中。尤其對面臨畢業的學生,他們的時間更加寶貴,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完成他們的求學任務。另外,探索式課堂還具有對班級規模的限制。在探索式課堂中,教師以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性為宗旨。一旦人數過多,教師往往很難全體關注到,造成一部分學生高質量,一部分學生無所得的現象。
總之,對于探索式課堂在教學中的可行性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其存在的難點和缺點更是不容忽視。俗話說:“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探索式課堂終將在中國教育事業進程中克服種種弊端,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