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課程標準》重視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創設提出化學問題的實際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走向知識的彼岸。新課標施行十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引導是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學中,如何走出傳統教學的框架,構建以引導教學為主的新秩序呢?筆者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驗。
一、層層設疑,引導學生走出迷宮,享受成功的歡樂
初中化學的一種重要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科學探究。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應引導學生自由地進出化學迷宮,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歡樂,因此,設疑也就成了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代學者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層層設疑,讓學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覺,再通過不斷探究,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暢,這才能使學生提高并保持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如《水的凈化》,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 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軟水的區別; 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這一節中相當多的內容是學生以前很少接觸到的,筆者用層層設疑的方法去引導,使學生的情緒和心理處在興奮、好奇的狀態。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先后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1.混有泥沙和菜葉的污水和純凈的水有什么區別?2.假山噴泉用的水一般是中水,中水和純水有什么不同?3.了解自來水廠水凈化過程的步驟。……通過這樣的層層設疑,就能逐步解決本堂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由于教師只是引導,學生知識的吸收主要是通過實驗、思考、討論等學習活動獲得。課堂實驗有:制取蒸餾水;在教師講解了過濾器的組裝和過濾的注意事項后由學生完成過濾實驗等。圖示和討論:自來水凈水過程。思考和討論:水壺中結水垢的現象引出硬水和軟水的概念等。總的來說,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迷宮,再通過師生互動又讓他們高高興興地走出迷宮,讓大家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二、課堂實驗,引導學生個個動手,探究科學的神秘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通過科學探究,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科學的方法,認識科學的本質,感受探究的樂趣,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課堂實驗是科學探究的極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實驗前,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個個動手,不做觀察員。要告訴學生,親自動手才能體驗到其中的甘苦,成功固然重要,失敗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探究到化學的神秘。教學中,筆者采用語言激勵法,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動手實驗。比如,學習《走進化學實驗室》時,為了讓學生能在以后的實驗中遵守實驗室規則,初步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有必要在學生剛學習化學時普及一下常規的實驗室基本操作知識。在講到“藥品的取用”時,筆者這樣講:“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實驗成功的基礎。藥品的取用不是像我們平時倒開水那樣直截了當,它有一定的講究。就說固體藥品的取用,如何取用?用什么器具?用過的器具如何處理?如果是固體粉末,怎樣的操作才符合要求?如果是取用液體藥品,量筒應該怎樣放置才正確?使用滴管要注意什么?物質的加熱要用到酒精燈,酒精燈怎樣使用才是規范的?請大家先看老師示范,然后每個同學都操作一遍,相信聰明的你們一定能很快地掌握,這對以后做實驗很有用處。”心理上的引導、精神上的鼓勵,這種語言激勵法振奮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課堂總結,引導學生交流思辨,提高歸納的能力
初中學生畢竟剛接觸化學,不可能去完成科學探究所經歷的提出問題、收集證據、形成假說、設計實驗、觀察記錄、歸納概括、交流報告等每一個環節,但是,對每堂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總結還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為了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總結,這樣做既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又鞏固了當堂所學,還能提高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一舉三得。比如,在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進行總結時,學生回顧了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概括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對教材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反應又進行了交流。討論中也有知識理解方面的錯誤,有的學生對空氣中CO2的含量存在片面認識,認為CO2可以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有的將CO2不供給呼吸的性質與CO的毒性混淆;還有的對CO2通入石蕊溶液變紅的原因認識有錯,誤認為是CO2使其變紅。這些問題都通過思考辯論得到了解決。讓學生做課堂總結,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而且解決了在聽課中模糊的知識點。
筆者認為,初中化學教學引導是否得法、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角色是否真正轉變,學生主體地位是否真正得到突出,新課程理念是否真正落實。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