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強化外部條件,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逐層推進學習。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要求,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學習。例如,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筆者先做了帶火星木條復燃的實驗,并美其名曰“死‘灰’復燃”。這讓同學們雀躍不已。
再如,在學習“二氧化碳”時,我用了一個生活趣事來導入新課:“在意大利有一個‘死狗洞’,游客進去安然無恙,但小狗進去便癱倒在地,當地人又稱之為‘魔洞’。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奧妙請學習‘二氧化碳’!”這樣一來,同學們興趣大增,學習特別起勁,效果也特別好。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除實驗、生活趣事以外,化學史、新聞報道、實物、圖片或影像資料等都可以用于創設學習情境,鮮明、生動和直觀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中。
二、設“懸”入境
懸念是對問題沒有答案的焦慮心理,是學生對新知識期盼學習的源頭。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利用實驗、對比、介紹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等方法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之間的矛盾揭示出來,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誘發其積極思維,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例如,在學習“一氧化碳”時,我先放這樣一段錄像:一個小孩冬天在房間里洗澡,他關上門窗,用煤爐取暖。一邊唱歌一邊洗澡,突然他暈倒了。我在此課件制作中設置了一個特大問號,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感受化學世界的神秘。然后,我趁熱打鐵,用投影儀打出三個問題:①有毒的物質是什么?②毒性原理是什么?③如何做好防護措施?讓學生去思考、分析。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完全沉浸在樂學的氣氛中。
三、用“情”入境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師生感情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以情感人,也是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師可利用語言、表情、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當這種情感、情緒感染了學生, 引起師生共鳴時,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用“情”入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師將豐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敘述中,以師情激生情;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愉快、求知、民主的氛圍中誘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可以利用投影、錄像、多媒體課件等,讓學生觸景生情。如在學習“空氣、氧”這一章時,我生動地介紹了一個化學軼史:資料上通常都認為氧氣的發現者是瑞典的舍勒等人,但在1807年俄國彼得堡科學大會上,一位科學家提出,早在1000年以前的中國唐朝,煉丹家馬和在他的生平工作記錄《平龍任》中就記載著“陽氣”(氧氣)的性質。但《平龍任》早就被侵略者搶走,所以國際上根本不承認有這一事實。這一化學史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同時更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的信念。這樣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由自主地得以提高。
四、探究入境
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對發展學生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個探究過程以思維為主線、一環扣一環的步步深入,更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所以對教師而言,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創設學生學習情境的方法。例如,在學習“鐵的銹蝕”時,我啟發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各種情況,通過討論提出以下幾點假設:1.鐵生銹是因為鐵和空氣中氧氣反應的結果;2.鐵生銹是因為鐵與空氣中的水反應的結果;3.鐵生銹是因為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共同反應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大膽推論,再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推論。這樣一來,學生情緒高漲,討論熱烈,提出了許多驗證方法,既主動積極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又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當然,創設學習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總結,努力創設真實、生動、直觀、富有啟迪性的學習情境,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變“接受性”被動學習為“參與性”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