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在初中教學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初中生在化學學習中往往缺乏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習經驗,使得教師化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存在一定困難。化學教學中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教育及實驗教學教育的良好結合,對化學教學工作的課堂氣氛及效果有重要影響,應該加以關注。
一、權衡理論與實驗教學對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性
在新課標中初中化學教學明確指出要求培養學生全方位的基礎化學知識,為學生后續化學學習奠定基礎。在課本設計上,理論教學內容中穿插實驗課程,相比于舊課本,實驗課程安排更多。因此從教學計劃上來看,初中化學要求權衡化學理論及實驗教學,并正確地將實驗教學與理論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借助于實驗操作,能夠很好地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合進每一步實驗環節中,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化學反應并對相關知識形成較為全面的了解。隨著現代化教學設施的完善,化學教學實驗課程的可操作性有明顯提升。實踐結果顯示,學生接受實驗教學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明顯提高,并且在以實驗為基礎的分析試題中的表現有了明顯改善。因此,在化學教學工作中必須權衡理論與實驗教學的比重,恰當地利用實驗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化學教學成果。
二、實例說明
化學式及基本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化學學習的第一環節,對于具備一定邏輯思考及記憶能力的初三學生而言,靈活地掌握化學式的難度相對較小,而對于化學性質而言,其掌握的難度相對較高。在教學中引入實踐方式,將重要的化學物質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通過眼睛及設備觀察各種基本化學物質的物理特性,進而初步對化學物質的外觀、味道等形成基礎認識(有毒物質要采取特殊保護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在基本的認識后,引導學生學習不同化學性質的物質的不同特性,為下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在對學生教授主要的化學物質的性質后,完成理論上對化學反應及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學習。之后再啟動化學實驗,逐步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容器選擇、物品擺放、實驗操作、過程觀察等,并在實驗中適當地采取獨立操作與分組操作等多種模式,確保每一個同學都能夠對化學反應進行全面貫徹,為學生分析和解決化學反應相關的問題奠定基礎。同時,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該適當地引入團隊合作與競賽的模式進行教學,這樣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有限的實驗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初三化學酸堿部分的教學中,借助于一個典型的實驗教學,能夠很好地將整個課程進行串聯,并引導學生對該部分知識及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與復習,能夠較好地達到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分組實驗的模式,以實驗操作得到如下結果為考核標準。
1.正確標注酸堿物質的化學式。
2.由教師帶領學生復習酸堿稀釋的基本知識和注意事項,并引導學生安全正確地進行酸液稀釋,引導學生進一步復習和鞏固這些特殊物質在稀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3.由教師對酸堿中和實驗進行重點知識和環節的理順,學生分組正確選擇酸堿物質并根據步驟,從選擇容器、裝入、點火等實驗步驟逐一操作并進行實驗,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由學生主導得到酸堿中和物。
4.對整個實驗進行記錄和化學式書寫,并對實驗過程應該注意的事項及發生的錯誤進行記錄。
上述實驗是在明確化學物質的情況下學習化學反應的過程,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能力。在上述實驗后,應該安排逆向實驗,抽出一個實驗結果,對實驗的主要環節、物質特殊性及反應進行描述,由學生根據反應過程的重要信息分析參與反應的主要物質,并進行獨立的實驗對猜想進行驗證等,以達到對化學反應形成全面認識的目的。在完成上述兩個實驗后,應該引導學生對容器及物質進行合理的清潔和保管,鞏固物質特殊性的相關知識。此外,對于化學反應后得出的酸堿中和物質,其中一般包含酸堿中和物和其他雜質,也可以在這一實驗環境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除雜操作,對酸堿中和的后續知識進行補充學習等。
綜合上述因素考核各組結果,進而在實驗中發現學生學習的盲點,及時加以輔導和完善,并且再次強調重點知識,貫穿整個酸堿學習的基本理論和注意事項,為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供幫助。
三、通過理論與實驗教學的結合提升化學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對于提升化學理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地將理論與實驗相互穿插,確保能夠引導學生在理論教學中對化學知識點形成基礎認識,在化學實驗中對相關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最終達到完善化學知識體系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