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起南通市中考進行了改革,其中化學由原來的單獨考查的一門學科,改為和物理合卷考試,分值由原來的100分降為60分,與物理合計為150分,考試時長由原來的單獨的100分鐘在2010年改為理化合卷的120分鐘,后因實際需要,從2011年起改為150分鐘。
下面筆者就從三個方面對南通市從2010年起進行中考改革后的三年來的化學試題做一些分析。
一、試卷結構合理,呈現學科特點
試題主要采用能力立意,設置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答題規律,有很好的梯度。難度適中,三年來的中考難度系數基本在0.75左右。由于實行了理化合卷,題量由原來的20題縮減為15題,閱讀量由原來的4500字左右降到2600字左右,試卷長度由8頁縮減到4頁。從題型上看,原來的15條單項選擇題減少為10條,并取消了多項選擇題,非選擇題中原來的5條考查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性的填空題減少為3條,2條考查基本技能和科學探究的填空題減少為1條,2條考查計算的題目減少為1條。從整個卷面上看,容易題力求體現畢業要求,較難題采用分散出現,分步得分的形式,從而能穩定學生的情緒,使各層次的學生在考試中各得其所,有效發揮其能力和水平。試題陳述語言簡明、易懂;選用的題型使用恰當,發揮了各種題型的功能;大題和小題統一編號,試卷結構科學規范。試題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水平出發,選用新穎的內容、圖表、模擬圖等多種形式陳述試題,注重呈現形式的多樣化,卷面科學、插圖規范、圖文并茂、生動活潑。
二、通過選擇題來調整考查的知識結構
這三年來南通中考化學試題中選擇題所覆蓋到的知識點歸納如下:
1.與“科學探究”主題有關的題型有以下幾種:(1)實驗基本操作,如2010年13題,2011年15題,2012年14題;(2)制取氣體的實驗原理和裝置,如2010年17題,2012年16題;(3)物質的檢驗、除雜、鑒別、制取,如2012年18題;(4)實驗方案中的對比思想,如2012年19題。
2.與“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有關的題型有以下幾種:(1)水的有關知識,如2010年15題;(2)溶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線,如2010年19題,2011年20題,2012年17題;(3)碳和碳的氧化物,如2010年16題,2011年17題;(4)化學肥料的功效,如2011年13題。
3.與“物質構成的奧秘”主題有關的題型有以下幾種:(1)微粒的性質,如2010年14題,2011年16題;(2)物質的分類,如2011年12題;(3)物質組成的表示,如2011年14題;(4)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如2012年13題。
4.與“物質的化學變化”主題有關的題型有以下幾種:(1)物質的變化,如2010年11題,2012年12題;(2)質量守恒等守恒思想,如2010年20題,2011年18題,2012年20題;(3)化學反應中的相關概念,如2012年15題。
5.與“化學與社會發展”主題有關的題型有以下幾種:(1)化學物質與生命健康,如2010年12題,2011年11題;(2)新材料,如2010年18題;(3)燃燒的原理,如2011年19題;(4)保護環境,如2012年11題。
從中可以看出考查實驗基本操作、溶液、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線、質量守恒等守恒的思想這3個知識點是每年必考的內容,其他的知識點每年都在做不同程度的調整,使選擇題對雙基的考查有著較高的覆蓋率和效度。
三、非選擇題注重從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查
非選擇題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強調理解和應用,突出化學學科特點;重視實驗與探究,關注能力培養,強化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經驗,聯系科技進步和生活及生產實際。在這一部分,在注重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注意了合理的區分度,體現了水平測試和選拔測試的科學結合,同時三年保持了試題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具有較好的測試功能和導向功能。試題的題型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重視考查“四基”,著眼學生發展
此類試題根據初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注重考查學生后續學習和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圍繞基礎性、主干性知識設計試題,考查學生對學科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此類試題主要體現在21題和22題,考查的內容穩中有變。
現歸納如下:
1.與“粒子的結構”有關的有:2010年21題(1)、(2),2011年21題(1)、(2)、(3),2012年21題(1);2.與“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有關的有:2010年21題(3),2011年21題(4),2012年21題(2);3.與“元素周期表的規律”有關的有:2011年21題(5);4.與“化學反應的微觀運用”有關的有:2011年21題(6),2012年21題(3);5.與“物質的分類”有關的有:2010年22題(1),2011年22題(1);6.與“化學方程式”有關的有:2010年22題(2),2011年22題(2),2012年22題;7.與“化學反應的微觀解釋”有關的有:2010年22題(3)、(4),2011年22題(4);8.與“物質的用途”有關的有:2011年22題(3);9.與“溶液的配制”有關的有:2011年22題(5);10.與“氮肥的使用注意”有關的有:2012年22題(2);11.與“反應產物的判斷”有關的有:2012年22題(3)。
(二)體現學科價值,強調知識應用
此類試題的編制立足于社會發展和生活實際需要,體現化學學科的知識特點與實際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到處都有著化學知識的應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的發展。其中重點是將原來的框圖型推斷題演變為考查化學工藝流程圖的題目,所涉及的化學工藝一般是取自于現行的高中化學教材,從初中生的視角來進行由淺入深的探究,能真正考查考生運用所學化學反應原理及相關知識來解釋工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這類題目集知識、信息、雙基、能力于一體,并且體現初高中知識的銜接,讓學生覺得活而不難,陌生而熟悉,因此對考生來說是公平的,但對死讀書的學生來說是很難完成的,同時這類試題在客觀上也抑制了中考復習中的題海戰術。此類試題固定在23題。
現歸納如下:
1.2010年考查的內容有:鋼鐵的成分、冶煉及其防腐;金屬鈦的生產工藝流程;家用汽車和公交車耗能的對比。
2.2011年考查的內容有:金屬材料的運用;碳酸鈣、氧化鈣的生產工藝流程;玉米塑料、區分尼龍和蠶絲。
3.2012年考查的內容有:海水制鹽并除去可溶性雜質;海水制溴的生產工藝流程。
(三)突出學科特點,重視科學探究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考查科學探究的題目是每年中考必考的獨立題型,而且是重頭戲。它以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化學實驗作為探究活動的重要平臺,通過實驗探究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展開科學探究過程,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實驗的思維過程、遷移運用有關實驗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要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導向。此類試題題號為24題,模式基本固定,環環相扣,體現了科學的探究過程,具有較好的區分度。
現歸納如下:
2010年:提出問題(Na2O2反應后的固體成分是什么)→猜想與假設(1.Na2CO3;2.NaOH;3.Na2CO3和NaOH)→制訂計劃(將CO2通入Na2O2粉末,將反應后的固體配成溶液,驗證其成分)→進行實驗(將足量且潮濕的CO2通入Na2O2粉末,將反應后的固體配成溶液。①向溶液中加鹽酸;②測溶液的pH值;③先向溶液中加CaCl2溶液,再加酚酞溶液)→收集證據(①有氣泡產生;②pH>7;③溶液先出現渾濁,后變成紅色)→解釋與結論(產物是Na2CO3和NaOH)→反思與評價(①中有氣泡產生,不能說明只有Na2CO3,因為不能排除NaOH的存在)→表達與交流(用Na2O2作滴水生火的魔術必須控制什么的用量)。
2011年:提出問題(KMnO4制O2收集到的O2為什么會大于理論產量)→猜想與假設(1.可能是MnO2分解放出O2;2.可能是K2MnO4分解放出O2)→制訂計劃(分別取MnO2和K2MnO4在一定溫度下加熱)→進行實驗(1.取一定質量的MnO2加熱,測MnO2的質量有無變化;2.取K2MnO4加熱,看能否收集到氧氣)→收集證據(1.MnO2加熱后質量不變;2.K2MnO4加熱后能收集到氧氣)→解釋與結論(原因是K2MnO4加熱后能部分分解生成O2)→反思與評價(設計實驗驗證是生成物K2O對K2MnO4的分解產生影響)→表達與交流(對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有何認識)。
2012年: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鎂鋁的金屬活動性強弱)→制訂計劃(用鎂、鋁和硫酸反應比較反應劇烈程度)→進行實驗(用兩塊表面積相同的去除氧化膜的鎂條和鋁條,分別與相同的硫酸反應)→收集證據(觀察到鎂比鋁反應更劇烈)→解釋與結論(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還可以測定金屬與酸反應得到相同體積氫氣所需要的時間或測定在相同時間內收集到氣體的體積等,說明鎂的金屬活動性比鋁強)→反思與評價(再設計一個與上述實驗不同的方案)。
(四)創設真實情境,適當降低計算難度
此類試題都有一個主題,圍繞主題的情境真實,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反映了化學知識與生活健康、保護環境等的聯系,充分體現了化學學科的人文價值,從而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起把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生活廣泛聯系起來的意識,從化學的視角去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題型改變了過去單一的計算模式,將計算與物質的性質、變化以及運用等相結合,與高考試題形式初步接軌,但在計算的能力要求上適當降低了難度。
現歸納如下:
2010年主題是碘元素:1.碘屬于微量元素還是常量元素?2.求KIO3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烹飪時添加碘鹽要注意什么?3.計算加碘食鹽中碘的含量來判斷是否為合格產品。
2011年主題是酸堿中和:1.焚燒秸稈會帶來什么污染?纖維素中各元素的質量比。2.檢測廢水呈堿性的方法是什么?3.計算一定量的廢酸能處理多少的廢水。
2012年主題是VC:1.VC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富含VC的食物是哪個?2.VC的還原性與哪些因素有關?3.計算果汁飲料每100mL中VC的含量,并分析未加酸酸化而使結果偏小的原因。
總之,南通市的中考命題,是在南通市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在命題過程中認真貫徹落實南通市教育局關于《南通市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試行)》等精神,嚴格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上、下冊,緊扣命題的指導思想,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所以分析好往年的中考試題,不僅對把握下一年的中考內容和變化具有關鍵性作用,也對平時的課堂教學起到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