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說過:“中國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強,而提出問題能力差,因而缺乏創造性。”難道我們的學生天生就缺乏創造性嗎?肯定不是,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是我們的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江澤民同志也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時,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目前,新課程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或許可以理解為教師通過教會學生有用的知識,使他們領悟所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生物教師,通過數年生物教學經驗的積累,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然后挖掘學生的潛能,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就如何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為什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兩個例子。在獲得諾貝爾獎的所有人當中,華人只有6個人,這個數字低于獲得諾貝爾獎的各個種族人數的平均數,平均人數是8到9人,而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是平均數的28倍。那就以此判斷我們中國人是不聰明的,智力比較低下的嗎?當然不是。世界上很多權威機構都證明過智力最好的種族是猶太人和中國人,那為什么會發生上面的事情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事實,中國的中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不僅不比外國孩子差,反而要強,在國際的奧林匹克大賽上中國總是可以拿到金牌;但是到了大學以后,創造性人才明顯要比美國的大學生少,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就越發是這樣,高校畢業人才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成為科學家的高科技人才就更少了。
從上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大多是平庸之才,出類拔萃的人才真的是很少。這種情況是由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我們的孩子總體上說求同性、保守性比較強;而西方的孩子總的來說比較外向,抱負比較高,在獨立性、批判性、主體性、求新性、求異性和創造性等方面明顯要強。西方的整個教育體制從上到下,從家長到教師都認為孩子在中小學里就是培養興趣的過程,到了大學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深入研究。在這種模式下當然容易出創造性的人才,拿諾貝爾獎的概率也就相對加大,因為他們培養的是專才。而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則不盡相同,從家長到教師總是規定孩子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強迫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而不管孩子內心的想法,要求孩子每門功課都要名列前茅,我們試圖培養的是全才。但這是不現實的,正是這樣扼殺了孩子內在的普遍存在的興趣和動機。
當今很多中國的教育專家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中國推行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則依賴于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內驅力,學習就沒有效果。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動、自覺的學習,也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二、生物學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嗎?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簡單的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生物學。生物學,又稱生命科學或生物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物質的結構、功能、發展規律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概括地說,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學作為繼物理、化學之后又一高速發展的學科,正朝著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宏觀方面已經發展到全球生態系統的研究,微觀方面則向著分子方向發展。生物學與眾多科學結合形成了種類繁多的邊緣學科,呈輻射狀發展。
由以上介紹,我們發現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滲透最廣、作用最大、涉及面最寬的科學,是與人類生活、生存關系最密切的學科。在生物學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大自然中的萬物,從北極到南極,從高山到深海,從冰雪覆蓋的凍原到高溫的礦泉,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只要有生物的地方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這樣一個學科當然會深深地吸引學生。
三、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物學教育肩負著為21世紀培養生命科學技術隊伍后備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雙重任務,其重要性不低于數、理、化。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枯燥地講解生物學理論,讓學生聽得一知半解、迷迷糊糊,使他們原本萌發出來的興趣蕩然無存,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失敗的。其實,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與手段有很多。
1.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喚起學生的興趣
每位教師應該熱愛每一位學生,特別是不歧視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要讓他們產生自卑情緒,不要對他們總是責備其基礎差、腦子笨,使學生稚嫩的心靈受到傷害,而是應該讓他們從老師身上看到希望、看到榜樣,從老師的期待、信任和關懷中得到勇氣和鼓勵。很多學生都是因為喜歡某位老師,進而喜歡這門課。因此,密切師生情感,很容易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師生感情不融洽,學生對你所教的學科不可能有什么興趣,甚至會失去信心,更嚴重的還會厭惡這門學科,一到上課就會頭疼,產生逆反心理,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好。
2.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誘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直接興趣
直接興趣是由于對事物本身或活動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興趣。在接手新生教學的第一節課時,我通常并不急于講授新課,而是向學生講一些關于生物方面的故事。比如,“統治地球幾億年的恐龍為什么會滅絕”、“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細菌是什么樣子的”、“植物有生命嗎”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過一系列的例子,誘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直接興趣,并讓他們親口說說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此鞏固直接興趣。誘發學生對生物的直接興趣,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邁出了第一步,但直接興趣維持的長久性、鞏固性是有限的,隨著新的注意目標的出現,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就會轉移或消失。所以,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把學生的直接興趣發展為對生物學的興趣。
3.在教學中運用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單一的教學形式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認為該學科枯燥無味,當然也就無法讓他們對該學科產生興趣。我認為多樣的教學形式會使學生經常感到新鮮感,他們感覺到學習該課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從而使學習質量大大提高。 在幾年的生物教學中,我經常使用以下幾種不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1)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導入新課。
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我在講授“伴性遺傳”時便采用提問的教學方式導入課題:“咱們班有沒有同學患色盲?”正好班級有一個男生患色盲,我又問他家里還有誰患色盲,他說他舅舅也是色盲。這時我告訴他們,我以前的一個男學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學生聽后產生疑問:“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釋,又進一步提問:“你們聽說過哪個女孩患色盲嗎?”學生們面面相覷,紛紛議論:“真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學生充滿期盼的目光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導入新課,效果可想而知。
(2)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來加強學生的求知欲。
我經常和學生們講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
分。生物領域中眾多的未知數正期待著年青一代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它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獻身。
例如,在講解遺傳基因DNA時,我講到DNA是遺傳物質,具有特異性,利用該特性可以做親子鑒定,還可利用DNA的檢測結果給罪犯定罪。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癥的途徑。研究人員從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實驗室進行改造后,再在實驗室內培養,然后根據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腫中去,以治療癌癥。此項研究在動物試驗中已取得了成功,癌腫生長開始緩慢,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種生物學中的信息和成果在學生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非常關注生物科學發展的動向,科學成就成了學生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他們有些立志考入我國著名高等學府的生物專業、醫學專業學習,準備為21世紀生物科學的騰飛作出貢獻。
(3)在生物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生物實驗教學在整個生物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例如,在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實驗中,教師可作簡單的引導。如對植物施肥過量,會出現“燒苗”現象,改變細胞外液濃度時,細胞內部水分會隨之發生改變。然后教師給出下列提示:①材料的選擇。②外界溶液的濃度,能否用其他濃度替代?③操作步驟的改善。④可做哪些方面的拓展?隨后便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教師在此過程中可放手讓學生去做,僅對其中較為嚴重的錯誤進行糾正。
又如,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教師可讓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時間、不同的壓片方法來設計試驗;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盡可能讓學生選取不同植物的葉片進行實驗。
這樣既可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測、大膽探索的習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和獨立進行操作的能力;既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較高層次的心理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力,又可以不斷培養學生探索、分析、歸納、綜合的自學能力;既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使學生獲得求知本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在中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他們便會主動去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優秀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