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課題研究是一種圍繞學科、立足課堂解決教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研究方式,這種研究一般以“課題”為載體,圍繞一個教育教學問題而展開,是源于工作一線教師對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與反思。微型科研課題的實施,為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讓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及選題意義
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是生物學科最基本、最基礎的內容,它的教學理應受到充分的關注。一直以來很多教師主要還是單純地講授這些概念,忽視了分析這些概念內在的聯系,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造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索然無味、厭學生物的現象。如何利用課堂教學讓學生愉快地獲得清晰、準確的生物學概念,是每一個生物教師必須認真探討的課題。
二、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問卷調查階段。在這一階段,從學生概念的掌握情況、學生對概念的接受方式、教師對概念的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著手制定調查問卷。
2.第二階段:實踐分析教師同課異構案例及理論探究階段。此階段為此次課題研究的主體部分。教師之間進行同課異構,探究不同教師以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概念教學,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后當堂檢測,并在課后認真反思,集中交流。
3.第三階段:文獻整理階段、成功展望階段。此階段研究調查問卷、教師教學的情況分析和概念教學的相關理論等,研究課題實施的可行性及效果,并進行集中交流,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撰寫論文,形成可行性理論依據,以便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進行參照實施。
三、研究方法及過程
1.問卷調查法:從課題研究方向入手,設計調查問卷,從學生的概念學習誤區、教師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調查并及時進行調查結果的分析和總結。
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搜集在概念教學研究方面的理論文獻,大體了解師生在概念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分析并提煉出與本次微型課題研究相關的信息。
3.實踐研究法:通過教師的同課異構,對某一概念較多章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探究教師的各種概念教學模式,是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設計的問題能否有效地深化概念,對于具體的概念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合理等。
四、研究成效
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生物概念教學中,通常采用以下策略會取得較好效果。
1.運用生物科學發展史。高中生物教學中有很多概念的提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源于許多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實驗探究。例如,激素的概念,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激素的發現史,從沃泰默、斯他林和貝利斯、巴甫洛夫等在不同年代通過多組實驗逐漸得出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分泌的一種化學調節物質的結論。這段科學史既有助于學生了解激素的本質,又培養了學生探究精神。
2.深入剖析概念。教師要善于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和要素對概念進行剖析、分解。比如種群和物種這兩個概念, “種群”的構成要素有三個:一定區域、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物種”的構成要素有三個:自然狀態、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教師圍繞概念本質做文章,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
3.運用生活實例。高中階段的不少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經驗豐富的教師善于利用情境教學,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概念。在介紹ATP概念時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要購買一件文具,如果拿大額支票去購買很不方便,必須兌換成小額的人民幣。這里的“大額支票”我們可以看做糖類等,“小額人民幣”可以看做是ATP,從而讓學生很容易理解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的作用。
4.展開對比。在中學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從字面上看也許僅僅一字之差,但本質含義相差甚遠,因此教學中去精心辨析、比較,不失為一種好的概念教學手段。比如:無子番茄與無子西瓜、自交與測交、雜合體與純合體、生長素與生長激素,使學生清楚認識到這些概念的相同點和異同點,從而能夠區分這些核心概念的內涵及本質。
5.利用概念圖等。教師運用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或工具進行教學,可以將眾多概念的內在聯系直觀地加以展示和區別。概念圖能使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概括化、系統化、網絡化。比如在細胞的分類、DNA和RNA 的比較、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等概念教學時構建概念圖,能讓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網絡,有利于生物學科素養的提高。
五、研究反思與總結
通過這次微型課題案例研究,我們提煉了不少概念教學的具體手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這些基本概念能夠愉快、高效的被學生接受、理解并應用,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在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注意改進教學策略,不斷引進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