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輛綠皮火車都是資深懷鄉病患者。它過山腰,過橋梁,過田野,過村莊,過河流,過小鎮,奔向南方溫暖的田園以及北國寒冷的故鄉。它一路向北,一路往西,向母親的淚眼婆娑的年關走,往父親患風濕病的膝蓋前走。
它是風塵仆仆的流浪者。它前腳追著后腳,隨時給快車讓出軌道。它晚點,它土氣,它像你一樣外表寒酸,像你一樣風里雨里。它討好每一盞紅燈,對綠燈心存感激,它在每一個彎道痛苦搖擺,又在下一個直道志得意滿、粗聲大氣。
它們慢,身價低廉,技術含量低,它們羨慕身邊飛馳的同類,它們知道自己越來越落后于時代的節奏,卻又把自己獻給這個時代。你知道它的種種不好,你同樣知道,它卻一定會到達你的那一站。
它們一定會到達你的那一站。你看到它們在每一個偏遠的小站喘息,你看到鐵軌咬住它,就像生活咬住你。從年頭到年尾,你可能會有種種的不順利,你雖然焦急,但你明白,日子終會抵達你要的那一刻。
乘坐綠皮火車的人,綠皮火車就是時代背景里的你。你在寒暑之間,奔波于異地。你攥著一張最廉價的票根,走進繁華包裹的工地。在春天,你看到異鄉的花開,卻忘記故鄉的油菜;到年底,你點算一年的收成,卻發現你很難跟上漲幅越來越快的物價。
我們把春節前的最后一期報紙,獻給即將退役的綠皮車,以及這么多年乘坐過綠皮車跋涉山川河岳的你。在綠皮火車的紀年里,每一個冗長而短暫的年度。無非是從這一公里到下一公里。就像你們花整整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來籌備一個個夢想。就像火車經歷無數次停靠后積攢一次旅程。慢,艱難,但終會到達你的那一站。
注:文章選自2012年1月19日《南方周末》春節專題“綠皮車”。綠皮車拖著復雜記憶,已在中國大地行駛了近60年,2012年,將很有可能是它們最后一次服役春運。鐵道部的計劃是:隨著一批高等級的客運專線的建成和鐵路網絡的完善,2020年春運緊張狀態將不復存在。“動車化、高鐵化已經成了中國鐵路發展的趨勢,”上海鐵路局一位人士說,“不僅是綠皮車,以后可能連空調列車也會消失了。”
思籌之路
這是一段正在消失的記憶。文章用充滿著溫情與悲憫的筆調,將這一列列綠皮火車,描繪成一艘艘夢想的方舟。生活的海洋里波濤洶涌,水手們卻始終不失昂揚的斗志,因為在夢想的彼岸,有一盞燈、一扇門、一個身影永遠在為自己守候。閱讀時,要著重體會字里行間流動的深情,咀嚼文章中的象征意義。
實戰演練
1 文中多次提到“你”,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 為什么說“每一輛綠皮火車都是資深懷鄉病患者”?
3 試結合全篇,探究本文中“綠皮車”的象征意義,并簡要概括兩者之間的共通點。
答案解析
1 ①“你”是閱讀者與傾聽者。第二人稱的運用,拉近了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便于陳述交流,讓訴說顯得親切自然。②“你”同時又是綠皮車行程與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有利于和“綠皮車”形成感情的共鳴,從而凸顯文章主旨。
2 ①每一列綠皮火車都連接著異鄉和故鄉,它在春節行進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所以說它是“懷鄉病患者”。②說它“資深”,是因為它在中國大地已行駛了近60年,牽系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鄉之情。
3 綠皮車象征著每一個離開家鄉外出謀生的普通勞動者(或農民工)。他們的共通點有:①四處奔波,身價低廉:②外表寒酸、內心隱忍;③生活艱難,卻又容易知足;④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卻又默默奉獻于這個時代;⑤擁有夢想,并堅信會實現。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