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新課程改革日新月異,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繼續拘泥于傳統的觀念和方法,懷著功利的課堂追求,進行填鴨式、嘮叨式教學,就會違背學生知識的生成規律和身心健康的發展規律。那么,思想品德課如何突破長期以來學生“被動接受”的瓶頸呢?下面將安達市任民中學王敏老師在全市中學課堂教學研討會上的一節公開課《同學·朋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呈現給大家,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課堂回放
情境導入
(教師講述:2007年的《寧波日報》報道了一個發生在寧波的“背著同學上學”的故事。)(略)
講授新課
一、我的人際圈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調查的問題及調查的結果。
調查的問題:(1)你是否喜歡與人交往?(2)你的交友圈廣不廣?(3)你對自己的人際狀況滿意不滿意?
師:同學們,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絕大多數的同學都喜歡與朋友交往。少部分人不喜歡與朋友交往。
師: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都喜歡與朋友交往,大部分同學都覺得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廣,對自己的交友狀況也很滿意。同時也看出有少部分人不喜歡與人交往。
師:下面我們共同來探究幾個問題:(用多媒體展示問題)
1.你為什么喜歡與人交往?
2.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3.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有少部分同學不喜歡與人交往,請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4.不喜歡與人交往的閉鎖心理會有什么危害?
師生互動共同解決探究的問題:
生:與人交往可以結識許多朋友。
與人交往可以使自己的性格更開朗。
…… ……
師: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相互選擇的結果,只有積極與人交往才會擁有更多的朋友,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師: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生:朋友是我傾訴痛苦的對象。
朋友可以給我支持。
…… ……
師總結:朋友是……
師:不喜歡與人交往的原因有哪些?
生:封閉自己。
性格內向。
…… ……
師:是閉鎖心理導致他們不愿與人交往。
師:閉鎖心理的危害是什么?
生: 使自己陷入孤立。
生活會缺少快樂。
不利于我們健康成長。
…… ……
師:由此可見,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封閉自己危害極大。所以,老師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要積極與人交往,獲得更多的朋友。那么,我們應該和哪些人交往呢?
讓我們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什么樣的人格最具魅力?
2.分組討論,評選出本小組最受歡迎的同學是誰?并說出評選他(她)的理由。
3.說一說不受歡迎的品質有哪些?
(師生互動共同分析、解決問題)
師:什么樣的人格最具魅力?
生:真誠、友好、善良。
有思想、理智、開朗。
…… ……
師:請每個小組說出你們評選出的本小組最受歡迎的人是誰?并說出選他(她)的理由。
生:每個小組都推選出了最受歡迎的人。例如:李強、張曉娜、孫麗、王剛等。
理由:(略)
師:他(她)們之所以成為最受歡迎的人,是因為他(她)們具有良好的品質,真誠、友好、善良、負責任……
師:請同學們列舉幾個不受歡迎的品質。
生:尖刻、自私、說謊、自高自大……
師: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朋友的重要,也知道了受歡迎的人應有的品質。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交友又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二、交友原則
(用多媒體展示) 案例一:小東和小寧是好朋友。小東學習成績很好,而小寧的成績總不令人滿意。小東在小寧的請求下經常幫助小寧復習功課、解答疑問,有時很晚才能回家,常常沒有時間完成自己的功課。為此,小東的媽媽很著急,小東也覺得很為難。
1. 小寧應該這樣要求小東嗎?2. 如果他們一直這樣繼續下去,他們之間的友誼會怎樣?3. 讓我們幫他倆想一個解決困難的辦法。
學生交流討論:小寧不應該這樣要求小東,小寧這樣的表現很自私。
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他們的友誼不會長久。
告訴小寧交友是一個互惠的過程,不要向朋友一味地索取,也應該為朋友著想。
…… ……
教師總結歸納出交友原則之一:交友是一個平等互惠的過程,給予與分擔必須是雙向的,這樣才能做到雙贏甚至是多贏。
(用多媒體展示)案例二:小可和小新是班上的宣傳骨干。小可文筆好,是班報的主編,小新畫畫好, 是班報的美編。大家稱她倆是一對兒好搭檔。但是最近他倆的關系出現了裂痕:小可認為小新畫的插圖不符合自己的意圖,常常改動小新的畫,小新認為被改動的恰恰是自己的得意之處,因此很不高興。是小可應當尊重小新的創意,還是小新應當允許小可的修改呢?她倆還能成為一對兒好搭檔嗎?請你為小可和小新的故事寫個結尾。(學生以小品表演的方式展示續寫的結尾。略)
教師歸納總結交友原則之二:欣賞他人、贊美他人、寬容他人、尊重差異、加強溝通,我們就會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獲得更為持久的友誼。
(用多媒體展示)案例三、四:(略)
三、拓展延伸:廣告征友
師:下面由老師首先在我們班來一次“廣告征友”(自我介紹、出示投影),有誰愿意和我交朋友?
如果你對NBA狂熱得不得了,渴望挑戰,鐘情Internet,喜歡動物,屬于熱敏元件,有夢想,快與我交個朋友吧!
(幾名男同學紛紛舉手。)
師:(非常高興)希望我們在課后好好交流交流。
生:(女)如果你心地善良,喜歡小動物,愛好音樂,請與我交個朋友!
(有幾名女同學舉手。老師予以肯定。)
師:我看舉手的只有女同學,而沒有男同學。其實男女同學是可以正常交往的,我們將在下一節課中學到男女同學應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
生(男):如果你同我一樣喜歡在綠茵場上馳騁,都很崇拜貝克漢姆,并愿意和我一同比試比試,快來吧,come on!
(有幾名男同學,也有幾名女同學舉手。)
師:看來,女同學中也有足球迷呀!希望你們能做到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
(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發布自己的“廣告征友”,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
師:剛才我發現還有很多同學寫的“廣告征友”非常棒,老師建議大家寄到校報或學生刊物上去征集筆友,這樣你的朋友將遍天下!
觀察者對話
李德喜:王老師,眾所周知,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果的突破口就在于課堂結構的優化。如果我們把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一個系統,那么每節課的具體課堂結構就是一個子系統。在每一個子系統的教學活動中,要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優化結構,就本節課而言,王老師,您是怎樣優化設計的呢?
王敏(以下簡稱“王” ):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每一位執教者的追求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預設成“激情導入課堂、興趣貫穿課堂、探究激活課堂”這樣的教學思路,并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科學有序的結構訓練,指導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李德喜: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是思想品德課倍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如何創設貼近學生實際、啟發學生思維、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情境是每位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請談談你是怎樣一步步完成的?
王:上課之前,我在認真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打破教材的原有結構,以了解學生的人際圈得知人際交往中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品質,進而掌握人際交往中應遵循的四個原則,并最終讓學生能夠運用交友原則恰當地與人交往為新的教學思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征。教學中,首先采用“情緒感染,引發興趣”:以2007年的《寧波日報》報道的一個發生在寧波的“背著同學上學”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接下來再以“你的人際圈調查情況”為切入點,使學生對人際交往的必要性有了較深的情感認同,從而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理論鋪墊,以案說法”:在學生情緒和思維的高潮處,我以“四個案例”為線索,由淺入深地設置了“問題串”。在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對交友原則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情境融入,實際操作”:在“演一演”的活動中,我以學生自編、自演的小品展示案例結尾,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歸納出交友原則:欣賞他人、贊美他人、寬容他人、尊重差異、加強溝通,我們就會交到更多的朋友,并獲得更為持久的友誼。
侯俊文:本節課教學情境真實而生活化,使學生能學以致用,也樂于探究,這不僅體現了思品課知行統一的教學要求,也讓學生感受到思品課的價值,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王老師,這節課你又是如何來實施這個原則的呢?
王:我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同等重要。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是以教師的導為前提的,是對教師“導”的積極配合,若背離教師的“導”,學生的“學”就會有盲目性。同時,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具有主動性、獨立性、自主性,教師的主導也必須配合學生的主體性,只有師與生的積極性相互配合,才能產生最佳的課堂效果,以達到教學目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有人把教師比做導演,學生是唱主角的演員,的確如此。在教學中,我力求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并且不避社會上的不良現象,而是正面引導,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不把學生當做教學的奴隸。如在探究“你為什么喜歡與人交往?朋友在你的生活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生活中還有一部分人不喜歡與人交往,請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這種人在今后的發展中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哪些不利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時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讓學生充分地自己想、自己說,課堂上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李德喜:使用信息技術,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計算機不僅要輔教,而且還要輔學,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真諦所在,更是教師捕捉課堂教學契機的關鍵。請問王老師,你是如何適時捕捉到教學契機的呢?
王:在日常教學中,課堂的教學契機是:學生提出問題之時,是最佳的交流、探究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的教學契機;當學生表現對學習內容疑惑不解時,是最佳的開發、引導學生用智慧來學習的教學契機;當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勇于表現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之時,是最佳的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教學契機;當學生表現對教學內容有濃厚的興趣之時,是最佳的培養學生學科意識和學科愛好的教學契機;當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邏輯思維不強、表述層次不清之時,又是最佳的訓練學生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教學契機,等等。此時教師要及時把握,否則契機轉瞬即逝。例如在備課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讓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而后再設計自身怎樣配合、組織、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教法的實質是學習方法,根本點在于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優化學習過程。在教學方式上,應當采用互動式、交互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最大的自由思維空間和表現機會。把教學內容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內容,把教學行為轉變為優化的學習行為和交流、探討問題的過程。
李德喜:王老師,你執教的這節課可以說是教學激情與教學藝術的有效結合。請問王老師,你在平時教學中是如何實現這種境界的?
王:追求完美是我的教學目標。我認為一節完美成功的課,往往都有幾次精彩的師生互動高潮,在教學高潮到來的時候,恰恰是教師與學生激情碰撞、心靈溝通最為和諧的時候。因此教師要細心留意學生的反應,不斷調整教學激情的“溫度”。只有師生的激情和諧統一,才會出現高潮迭起的積極教學效果。
觀察者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感知生活、獲得幸福。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并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課教學才會因此而變得“有用”和“有效”。王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讓教材融進生活,讓課堂走進生活,創設了充滿生活味、人情味的課堂教學環境。從整堂課來看,教者時刻尋找課堂教學的興奮點,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且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并將課內、外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密切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生動有效地完成了教育教學目標。
因此,思想品德課也必須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要恰當定位,發揮主導作用。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只不過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講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要做到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情境的多樣化和不確定性使課堂教學充滿了變數和未知,這就決定了“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同樣是必不可少而且極其重要的。因此要求我們在關注課堂教學中的預設的同時,切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關注課堂教學在系統預設的基礎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