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我國教育家夏丐尊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付出愛,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不吝嗇我們的贊美,多鼓勵,多引導,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實現教育目的。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鄉鎮中學,我的學生中間有很大一部分屬于農村留守少年,由于正值青春期以及所處的生活環境,使得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行為以及認知的偏差。
班級的小宇,個子矮矮、黑黑的,看起來很瘦。他學習很刻苦,成績很優秀,但從來都面無表情,很少與同學交往,心情總是顯得很沉重的樣子。看著他的這種狀態,我決定找他談談心。那天,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先從他身體情況問起,面對這個問題,他很戒備,然后面無表情地告訴我說:“我身體很好,我爸爸個子也矮。”當聽他提到爸爸個子矮時,我本能的反應就是:他的父親可能身體不好,沒有勞動能力,不能賺錢,家庭貧困,供他讀書很吃力,所以他每天心情沉重。于是,我進一步問道:“你父母身體怎么樣?”他沉默了一會兒,說:“挺好。”他的這種短暫的沉默讓我疑惑起來:為什么談到父母的健康狀況他很遲疑。接下來,我并沒有繼續追問,而是一方面肯定他的優點,一方面囑咐他要注意身體,保持一個好心情。接下來,我就找他同村的同學進一步了解情況,從他們口中得知他父母身體的確很健康,但他們常年外出打工。小宇也或多或少地向其他同學表示覺得父母出外打工很不容易,雖然成績很優秀,但很想輟學,去幫父母分擔生活的壓力。知道這些情況后,我很自責,孩子有這么重的心事我為什么沒有及早發現,如果他真的下定決心不再上學,那小宇以后的人生就要重寫,我必須打消他這種想法。
我首先找到小宇父母的電話,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對小宇身上的優點,我充分地肯定,而對于小宇的心事,我希望他們無論多忙,都能經常與孩子溝通,聊一些輕松的話題,讓孩子能夠開朗起來,無論怎樣,父母的關心與愛護別人無法取代。并且我還提議家長在可能的情況下“常回家看看”。通過溝通,小宇父母認識到了家長教育的缺失,并表示以后一定給小宇創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
緊接著,我積極開展各種主題班會,目的是打開小宇及像小宇一樣有心結的孩子的心門。接下來,我認識到,應該根據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好他們的人生規劃。所以,我根據小宇數學成績優秀的特長,積極讓他參加市區的各種比賽,幫他籌集路費和參賽的相關費用。在一次次的比賽中他堅定了繼續求學的信念。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以樂觀的精神狀態去學習,并且確立了奮斗目標——哈市某重點中學,我也適時地鼓勵他,贊揚他。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小宇以447.25的成績實現了他的中考愿望。
作為一名鄉鎮中學的教師,需要面對很多挑戰,比如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他們無法享受父母每天的愛撫,有的和長輩生活在一起被過分溺愛著,這種溺愛無法使他們健康成長,只會讓他們越發的唯我獨尊,有的知道父母的艱辛,很懂事,但心事卻極重。面對留守生身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做教師的必須負起責任,與他們及時溝通,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用愛心感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