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前,我接到兒子Alex所在的新西蘭某中學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學校要召開新學年課程信息發布會,以指導9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如何選擇下一學年的課程(13年級是畢業年級),要求學生及家長都要參加。提前半年召開課程信息發布會,足見學校對學生選課的重視程度。
走進學校禮堂,我看見大廳內整齊地擺滿了一排排椅子,禮堂的舞臺上掛著一個巨大的屏幕,大廳四面的墻壁上掛著寫有各學科名字和介紹的展板。整個禮堂坐滿了學生和家長,每個學生身邊基本上都有一個家長陪同。從參加課程信息發布會的家長人數來看,學生和家長對此次發布會同樣給予了高度重視。
在學校禮堂的門口,每個學生都領到了一份介紹課程的小冊子。我隨手翻了翻,里面詳細介紹了每個年級的課程設置,其中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Alex現在讀10年級,10年級的必修課共3門:數學、英文和科學。選修課則有23門之多,其中有化學、物理、歷史、生物、經濟、會計、技術(數字技術和材料技術)、運動教育學、音樂、美術和美術設計、圖形設計,還有各國語言(漢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每個學生要從這23門選修課里選出3門。怪不得學校要開課程信息發布會,要讓學生從23門選修課中選出3門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冊子還在最后特別注明,如果學生和家長有不懂或不清楚的事項,可以在發布會后現場咨詢各科教師,也可以登錄學校網站查看相關的課程選擇指導。
課程信息發布會由校長助理Mr Fountain主講。他從最低年級9年級講起,并簡單介紹了10年級的課程,在介紹的同時,巨大的屏幕上顯示著相關的信息。然后,他強調低年級學生選課主要應以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學生的學習興趣越廣泛,到了高年級可選擇的課程范圍就越大,所以選課可以隨意些,希望同學們大膽嘗試一些從未讀過的課程。
Mr Fountain主張10年級的學生選課應有所側重,主要應以個人興趣為主,但不可偏科。他舉例說,過去有個學生非常喜愛文學和歷史,從11年級便開始放松數學,而到了13年級(畢業年級),這個學生的興趣又轉向了電子工程,但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結果失去了進大學學習工程學的機會。所以Mr Fountain再三強調,學生選擇課程時面最好寬一點,這樣有利于自我發展,為將來留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
Mr Fountain強調,高年級學生的課程選擇要針對自己的大學“志愿”。新西蘭的中學課程采取積分制,每一門課程都有一定積分,攢夠了積分,才有資格上大學。所以,平時的學習很重要。這同國內大不一樣,國內是高考成績定乾坤,平時成績就沒有高考成績那么重要了。
當Mr Fountain按年級順序介紹完選修課的內容后,還作了總結發言:“同學們,你們一定要自己選擇課程,千萬不要只聽家長的,家長的建議和意見只能作為參考。”我驚訝地睜大眼睛,看看Mr Fountain,又看看兒子,我開始明白為什么學校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來參加這次課程信息發布會,而不是專門召開家長會了。
Mr Fountain講完,學校的職業指導教師Mr Rosenthal 上臺來作補充。他希望同學們能全面發展,不僅要學習好,還要多接觸社會。在學習之余,他建議大家應該去打打零工,或者做做義工什么的,這對學生的成長會有很大益處。他舉例說,學校曾經有個學習非常優異的學生,但除了學習,他什么社會工作都沒做過。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結果還是沒有拿到他心儀大學的獎學金,非常遺憾。Mr Fountain還補充說,如果還沒有規劃好自己中學畢業后的道路,可以先工作,經過一兩年的考慮再上大學也不遲,而且上大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散會后,所有任課教師都站在大廳里自己學科的展板下,解答學生及家長的現場咨詢。
我覺得,這場課程信息發布會有點像國外大學的課程介紹會。目前在國內的大多數中學里,所有課程都是必修的,除了為考大學而分文理班外,學生對所學科目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關鍵是,家長幾乎任勞任怨地為孩子從小到大包辦了一切,從小學、中學、高中的擇校到考大學及專業的選擇,甚至是就業,而且樂此不疲。學生的個性、愛好和志愿,往往就在這統一的學科設置和家長的越俎代庖中被慢慢消磨殆盡了。
反觀新西蘭中學的這種選課制度,它更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個人興趣和獨立性,學習不以考大學為終極目的,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參加社會實踐;而學生們在被賦予充分的選擇權的同時,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一份責任感。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