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如果說,有教育教學的活動,就有教育教學的“事例”的話,那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案例本身在教師培訓、教師專業發展等過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已日益凸顯。全國課改專家顧泠沅教授曾經講過,“一個精彩的案例不亞于一項教學理論研究”。以敘事的方式再現教育教學實踐時空中發現的各種有意義的事件及場景,從中反思感悟得出個性化的結論,這是案例的作用,也是一線教師最適宜的研究思路。
七臺河市積極鼓勵教師撰寫教育教學中的所感所得,很多教師也中從益不斷成長,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呈現其中的優秀案例,使更多教師在比較中辨別、內化和提升。
前一陣,在校內課改展示課上我講了《偉大的悲劇》一課。我之所以選這一課來做研討課,是因為聽了一節地理課,老師講到在南極點上的一個科學考察站叫阿蒙森—斯特科站時,為學生講了這一科學考察站得名原因。我想起本冊語文書中有一篇寫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的課文,于是決定借著學生剛學完地理這一時機來講這篇課文。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記敘了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探險失敗后,和他的隊員在返回的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讀來令人感動,也不僅僅是感動,而是讓世人去思考:人們應該如何去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價值在哪里?作者茨威格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用心替那些失敗者在訴說,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
在這次死亡之旅中,這些探險者始終沒有向遭遇到的苦難低頭,都表現得異常英勇,所以在茨威格眼里他們雖是失敗的英雄,但卻都是值得稱頌的英雄。茨威格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這些失敗者書寫這悲壯的一幕,并稱之為偉大的悲劇是極其正確和恰當的。這讓我不由得想起魯迅熱情贊揚“不恥最后”者的話及給“偉大”和“悲劇”下的定義。兩名偉大作家的看法竟然驚人地相似。于是我決定把魯迅的名言作為切入口,以“失敗的英雄”——“偉大的表現”——“悲劇的價值”為線索,用文章中描述的事實加以證實和理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題:人活著得有一種精神。
師:這些是斯特科一行悲劇的具體體現,那么我們讀來的感覺是悲慘嗎?
生:不,我認為不能用“悲慘”這個詞概括他們,應該用“悲壯”一詞,因為他們是為人類科考事業而做出的犧牲!
師:對,說得好,這正像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先生有一句話:“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根據魯迅對“偉大”一詞的命名,你認為斯科特一行人夠得上偉大,是值得稱頌的偉大英雄嗎?那么他們的“偉大”又從哪些情節中反映出來呢?
生: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誠實、守信、紳士風度。
生:威爾遜博士在離死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還在繼續進行著自己的科學觀察。他的雪撬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載重外,還拖著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堅毅、執著、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心。
生:奧茨向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要了10片嗎啡,以便在必要時加快結束自己……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舍己為人、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大無畏的獻身精神。
生:因為他們在失敗面前、在厄運面前,甚至在死亡面前都沒有低頭,他們活得明白,死得坦然。——樂觀向上、勇氣十足。
生:他希望以后會有人在他的尸體旁發現這些能證明他和英國民族勇氣的日記,正是這種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記寫到最后一刻。——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生:(人們)發現英雄們的尸體已凍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還像親兄弟似的摟著威爾遜。——熱愛生命、熱愛親人、偉大的博愛。
(課后,覺得太過于注重結論,缺少一個分析的過程,應該深度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質,更好地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師:茨威格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寫這悲壯的一幕?
生:課文最后兩句話。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想到的絕不主要是事業的成功者,而是許多歷史事件背后給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
師: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生: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學生的表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地理課知識的基礎之上,我再激情設計問題,學生才會理解得那么好。
這一課結束后,引發了我的思考:語文教學具有重要人文教育價值,核心是對學生思想的引領,主要是通過一些文章,引導學生關注一些大問題:人存在的意義?怎樣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從先哲那里獲得哪些啟示……這就勢必要打破學科限制,綜合課內外知識,從而才能引領學生走向人生的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