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的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從教幾年的教學經歷和學習使我認識到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做教學活動“演員”,而要做“導演”,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變教學活動中的“演員”為“導演”。
教師要少當演員
所謂演員型教學模式是指課堂上教師往往是一講到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很難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的歷史可謂悠久,這種模式可以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學生輸送大量的信息。但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這種演員型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學習能力下降,高分低能學生大量出現,很難培養出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教師的角色應重新定位,即盡快實現由演員型教師向導演型教師的轉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教師要多做導演
導演型教師是指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更多地扮演導演的角色,將課堂這個小舞臺最大限度地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下,自己當演員,在表演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的觀眾,而是主動參與的演員,因此導演型教師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與引導者,而不僅僅是傳道者。因此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放下“師”的架子,以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才能真正體現平等的師生關系。
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注意語言藝術,行為幽默,性格開朗,與學生共同去討論、探究,在適當的地方給予點撥,解決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應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組織與引導下,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并讓學生學會自己尋找解決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只起一個導向作用。
如在探究地圖三要素之前,我請全班同學合作幫我測出校園的大小及教學樓等事物的位置,并在紙上繪出校園平面簡圖,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自愿地參與這個工作。有的學生畫的部分事物看不清,且圖的大小比例不等,我便要求他在圖邊注明(這就是圖例),并注上方向,算出并比較各同學的比例尺,于是,地圖的三要素由此而得到解決。
在這節課中我只是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對自己實際操作解決的問題記憶深刻,從而學到了一種學習地理的能力,受益匪淺。
那么導演型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我認為,作為導演型教師,首先應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所謂先進的教育理念,我以為至少包括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以素質教育為中心,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兩個基本點是指教師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與質量意識。作為導演型教師應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一中心,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認真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從而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等,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導演型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導演能力,這種導演能力主要表現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與制定科學的考試及評價制度兩個方面。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氛圍,營造環境。
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智力發展的溫床,是迅速提高教學效率的基本保障。作為地理教師怎樣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呢?我的體會是在吃透大綱與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幾個有質量的思考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入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品嘗到了求知的樂趣。
如講《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在發展旅游業這部分,我設計如下問題:①1991~2000年西雙版納旅游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呈現什么趨勢?說明本區經濟以什么產業為主?②西雙版納地區原來以農業為主,為什么現在它的旅游業會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呢?③它的發展又帶動了哪些相關產業的發展?④但是西雙版納的旅游業近幾年呈下滑趨勢,又是為什么呢?⑤為西雙版納獻計獻策。
這幾個問題層層深入,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高漲,在積極的思考中解決了學習困惑。
2.精選主角,以點帶面。
有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只能說是一個成功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及自由提問的教學環節中我們盡可能地讓學生唱大戲、當主角。首先針對學生學習程度參差不齊的現狀,實事求是地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讓能力較強的學生解疑答難,同時對學生自由提問中提出的問題,也盡可能引導學生來解答,從而收到以點帶面共同進步的良好效果,也解決了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老大難題。
如講氣溫分布規律時,“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根據這一規律,要求學生完成第53頁活動2”。可請一名學生把自己的計算思路講給全班同學聽,并叫同學進行判斷和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和諧。通過一名學生的帶動引導,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本節課的內容,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起承轉合,天衣無縫。
作為導演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導演的才能,更要有主持人的智慧。不僅要使環節之間的起承轉合做到天衣無縫,更要使學生思路暢通,適時用智慧的話語重新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
如在學習大陸漂移學說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拿一張帶有圖畫和文字的紙,然后把它撕成參差不齊的兩半,問學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它們曾經是一張紙?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從紙的質地、印刷文字和圖的行列分布,紙的邊緣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進行論證,然后我用電腦動畫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圖,讓學生討論: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
我進一步引導啟發學生:“現在你們只是通過觀察推測結論,能否就此判斷它們原來是一個整體?”“不能。”“對,任何一個科學結論都要講證據,你準備用哪些方法證明你的推測?請大膽設想。”學生的思維和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各個小組經過熱烈討論后,紛紛推選代表走上講臺指圖講解,有的小組受到拼紙的啟示,從地層地質年齡和化石相似性銜接角度論證;有的小組查閱世界山脈分布圖,從山脈的分布加以論證;有的小組從物種角度,南美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發現了海牛和鴕鳥,而這兩種動物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從而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課的最后,我布置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你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紛呈。
4.水到渠成,畫龍點睛。
對于教學活動中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或概念不夠全面的問題,教師應適時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點評或總結,這是教學活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作用是多方面的:①通過教師的點評與梳理,學生對本課的重點有了更全面、更準確的認識。②通過教師的總結,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與差距,在品嘗成功喜悅的同時,又能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可謂一舉多得。
如在完成六大板塊這部分知識時,利用“六大板塊圖”:(1)指導學生識記字母代表的六大板塊名稱。(2) 觀察各板塊運動趨勢:以下這些結論都可能變成現實,你能解釋嗎?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點撥和補充。①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繼續長高(印度洋板塊北移,亞歐板塊南移,陸地擠壓而抬升);②地中海逐漸消失、非洲與歐洲連接在一起(非洲板塊北移、亞歐板塊南移,使地中海“縮水”甚至消失);③大西洋面積不斷擴大(美洲板塊西移、亞歐板塊東移,使大西洋擴大);④太平洋面積不斷縮小、中國變成內陸國(美洲板塊西移、亞歐板塊東移,使太平洋“縮水”)。
這樣的討論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知識體系逐漸完善,培養了科學發展觀,培養了大膽猜測的科學精神。
當然教學環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根據教學內容及難易程度靈活掌握確定,但萬變不離其宗,教學活動應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素質來展開,教學設計也不能偏離這一中心。
作為導演型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制訂科學的考試及評價制度。因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要用考試來檢驗的,所以科學的考試制度應突出對能力的考察。通過考試不僅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條理性,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從而對學生做出全面、客觀、公平的評價。
總之,在地理課堂上,演員型教師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時代呼喚導演型教師。當然,我們主張每一位地理教師都來當“導演”,但并不反對教師在某些必要的情況下(比如遇到自學難度較大的內容等)當一當“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