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導向。然而,不論是其中的興趣、意識、習慣還是個性差異,都是學生心理因素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大致可分為兩類——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主體因素有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我效能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客體因素如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由于客體因素大多是學習者無法改變或擺脫的,因此我們主要應該注意的是主體因素。而在諸多主體因素中學習動機又是最為關鍵的,對人影響最大的心理因素。
動機,是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它為個體行動提供能量與方向,是一種具有很強內隱性的內在心理過程,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的方向、態度,對學生取得的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而這一關鍵的心理因素又不是與生俱來的,須要有意識地采取一定的方法來培養和提高。
1.注意設置具體的學習目標及達到的方法,每節課都應有具體的學習目標,不要過高。例如:課堂伊始,我經常確定第一個學習目標是在文中找出生字認讀,并結合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詞,然后以類似于比賽的形式去達成目標。第一個目標達成一般需要15分鐘左右,這也正好是在學生注意力能夠集中期間完成的,達成這一目標后學生在放松精神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然后再確定第二個目標……其實,人生就是由這無數個小目標組成的,一節平常的語文課中,蘊涵著人生的奧秘。
2.檢查學習效果。考試這個辦法是幾千年來傳下來的,能傳了幾千年而不滅,證明其價值所在。純應試教育不對,但利用其檢測學習效果還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試題不宜太難,讓學生能在得到高分中得到激勵,而不是要考住學生。最好的辦法是AB卷,A卷針對前半部學生,B卷略簡單點,針對后半部的學生,要客觀地肯定學生的進步,不要過多地關注差距而使學生喪失信心。
3.適當地舉行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比、學、趕、超中增強學習動力。對于一個班級來說,學生的差異是一定存在的,不能參加競賽的總是幾個學生,參加的是大面積的,這就要求競賽的內容、形式要多樣化,諸如識字、我的積累、寫作、朗讀……使大多數學生均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激勵其學習動機。
4.樹立榜樣,這個榜樣可以是身邊的人,也可以是歷史人物,還可以是其他別的榜樣。比如我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曾以古詩《宿建德江》為例文進行講解,并以其能在短短的20字中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作為學生習作的參照物,其實也是在樹立一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5.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方法和策略是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從而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首先,從方法上講,語文是重視積累的學科,勤動眼、口、手是關鍵,其次是策略方面,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學習時間不宜太長,超過15分鐘一定有個放松、休息的過程。因此,一節課內一般組織學生進行兩次集中學習效果最佳,同時,這一策略也教給學生——學就集中精力學,注意力集中不起來時就不要硬學了,起來玩一玩,放松一下,這一點用在布置作業上更應注意,要少而精,才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6.正確歸因,享受學習成功感。每次完成一個目標,都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時間,這個時間不僅是在休息,更是一種感受,就好比一個藝術家創作出一幅好的作品,站在作品前自我享受是一樣的。另外,作為教師,不要多作橫向比較,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對學習動機產生增強作用。
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一個較深刻的話題,因為其主要特征是隱性的,而且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作為教師,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努力、探索,使其成為每個孩子一生的財富。
(作者單位:望奎縣第六小學)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