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校網(wǎng)點布局調(diào)整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孩子遠離父母,住進了學校。這樣,同以往的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一大部分被學校教育所取代。他們更須要得到老師在生活上對他們的指導和關(guān)愛。
9月1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和孩子們初次“相約”在精心布置的教室。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向日葵般綻放的笑臉,一雙雙充滿好奇驚喜的雙眸,我笑了,那是發(fā)自心底欣慰的笑。我慶幸自己雖人到中年,但20多年的教書育人使我仍然有一顆年輕的心,一顆渴望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童心。
這一天,我領(lǐng)著孩子們參觀了食堂、宿舍、教師辦公室、各功能教室,熟悉了班級、廁所所在樓層及方位,到操場做了互動游戲——“我們是同學,我們手牽手”……孩子們小鳥般歡呼雀躍著,在新奇快樂中度過了開學第一天。
第二天,我早早來到班級。咦,不對呀!怎么昨天還生龍活虎、蹦蹦跳跳的孩子們今天都蔫了呢?再仔細一看,有幾個孩子面色發(fā)紅,流鼻涕,不時擦著眼淚。用手一摸腦門,糟了——發(fā)燒,肯定是感冒了。我馬上把孩子們送到醫(yī)務室,測體溫、吃藥、輸液……
怎么這么多孩子突然病了?我百思不得其解。“老師,我冷。”孩子的一句話提醒了我,是呀,我怎么這么粗心,孩子們都穿著短袖小衫,七分褲,小涼鞋,雖說剛進9月,但早晚溫差大,這一大清早的,能不冷嗎?能不感冒嗎?
回到班級,我挨個檢查孩子們的穿衣情況。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孩子們穿得五花八門,薄厚不均。穿少的直“縮脖”,穿多的已脫去“戰(zhàn)袍”,“赤膊”上陣……這能不生病嗎?我馬上把孩子們帶回宿舍,讓他們穿上適當?shù)囊路?/p>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我深刻認識到了寄宿制學校班主任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的重大。
為了引導學生合理穿衣,我每天都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隨時關(guān)注天氣變化,時刻提示孩子們,看看老師都在穿什么,對穿著不合理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更換。召開家長會,要求家長為孩子至少準備三套厚薄不同的外套,以便清洗更換。評選“我最會穿衣,我最美”標兵,使孩子們明白:穿衣戴帽不能比華麗、比品牌,只要樸素、合體、保暖、整潔就好。讓這些標兵任小組長,每日對學生的穿衣情況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報告老師。
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逐漸掌握了穿衣的規(guī)律,有效地避免了學生集體感冒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0月初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和孩子們正徜徉于《神奇的塔》,感受現(xiàn)代科技的神奇。“老師,我肚子疼。”小剛捂著腹部站起來,表情痛苦地望著我,眼里滿是惶恐和無助。孩子們的目光齊刷刷地轉(zhuǎn)向小剛,我停下了與孩子們激情飛揚的互動。快步走到小剛座位前,俯下身去,愛憐地撫摸著他的頭。只見孩子面色蒼白,腦門上滲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到醫(yī)務室后,醫(yī)生說是胃腸疾病,可能是吃了腐敗變質(zhì)食物造成的。
我仔細詢問了孩子就餐情況。小剛說,這兩天返校以來他一直沒到食堂吃飯,吃的是從家里帶來的食物,在小店買的袋裝小食品。家長到校后,我們到宿舍察看了孩子所說的食物:表皮已干硬的面包,過了保質(zhì)期達兩個月之久的火腿腸,薯條,略微渾濁的瓶裝飲料……
眼前的一幕,我和家長無語了。孩子正處在長身體、新陳代謝旺盛的年齡,吃這些怎么能行呢?
我聯(lián)想到周末學生返校的情景:無論家庭條件如何,家長、學生手里都會提著大大小小的口袋,里面裝滿了餅干、糕點、蘋果、香蕉、飲料及一些袋裝小食品。據(jù)食堂工作人員反映,每周前兩天一些學生根本不到食堂就餐,即使就餐的學生吃得也很少,究其原因是學生帶的零食很多。每個孩子手中都有足夠多的零花錢。他們在吃飯時吃得很少,甚至不吃。而食雜店的小食品,才是這些孩子的最愛,而這些食品當中,又不乏一些垃圾食品。不法商販賺黑心錢,一些食品過期變質(zhì),孩子們沒有分辨能力,誤食誤飲,小剛就是這種情況。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辦?還是老辦法,開家長會。我把送孩子的家長召集到班級,情辭懇切地對他們說:“你們怕孩子吃不好這個心情我理解,我也是孩子的媽媽。但請你們相信,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完全能夠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和能量,孩子們一定會吃飽吃好,吃出健康。一些小食品往往含有各種防腐劑、染色劑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zhì),有些是三無食品,過期變質(zhì),對身體健康發(fā)育極為不利。我建議不要給孩子帶錢買零食吃,不要過多帶食品到學校,不妨按計劃每天一個蘋果,一袋奶也就可以了。”家長們紛紛表示理解、支持。我還通過動畫片、漫畫等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了“科學飲食,健康成長”的主題班會,使孩子們懂得了吃小食品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甚至生病而又浪費金錢的道理。我還組織班長、小組長等每到返校日監(jiān)督檢查家長及孩子們的執(zhí)行情況。漸漸地,吃小食品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到食堂就餐的多了,孩子們面色紅潤了,學習起來更有精氣神了。
作為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還應在孩子的日常起居上多關(guān)心、指導。多看,看孩子們的精神狀態(tài);多問,了解他們在宿舍的起居情況;多講,講宿舍生活注意事項。
我班一位同學是留守兒童,他的被褥單薄,我就和舍務老師拆洗被褥,絮上了新棉花;另一位同學尿床,我就拿來了家里的床單;一位同學枕頭過低,我就發(fā)動農(nóng)村家長帶來稻殼重新裝填……
孩子們親切地圍在我身邊,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心跳,一股母愛的暖流涌上心頭……
經(jīng)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總結(jié),我終于理清了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的新思路——從指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
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社會把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交到我們手里,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前路輝煌,任重道遠。作為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我和孩子共同走在成長的路上……
(作者單位:北安市趙光中心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