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拉麥里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女孩堅守戈壁14年,以戈壁為家,以野馬為伴,在多年的青春守望中,與野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寫下了30余萬字的日記和對野馬的觀察記錄……
她覺得自己像一個迷失方向的孩子,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卡拉麥里,地處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這里水草豐美,人跡罕至,是新疆野馬自由生活的地方,也是承載張赫凡夢想的地方。張赫凡1974年出生,1995年7月從新疆農業大學動醫系畜牧獸醫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在新疆吉木薩爾縣老臺鄉西地村,當張赫凡滿懷憧憬到新疆野馬繁殖中心報到時,才知道這里條件艱苦,荒涼閉塞。
所謂的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僅擁有幾座設備簡陋的木板屋,整個研究中心共有15個人,只有她一個女性。夜晚沒有照明,只能點上熊熊的篝火;購買日用品,需去60多公里外的市區;沒有電話,只能和日記對話。剛去時,張赫凡寂寞難耐,常常自言自語,一個人在戈壁灘上漫無目的地亂走,她感覺自己就像戈壁灘上的野馬,空有自由奔放的心靈,卻被圈在這里,遠離都市的繁華,不能和親人在一起。但因為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促使,張赫凡最終還是堅持留了下來,決心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到野馬的繁殖上。
野馬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經歷了6000萬年的進化,被世人譽為“活化石”。新疆是野馬的原產地,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的捕殺、戰亂等原因,野馬種群20世紀70年代就已瀕臨滅絕。
1997年元旦,研究中心出現經費危機,張赫凡有點想離開這里。這時,一匹名叫“小黑炭”的野馬前肢脫臼了,在馬廄里哀鳴。她當即決定留下來照顧這匹小野馬,幾個月以后,小野馬的傷情穩定了,張赫凡卻不忍心走了。
第二年秋天,研究中心的生活條件更為艱苦了,張赫凡覺得自己也到了考慮個人問題的年齡了,她再次遞交了辭職報告。就在她要離開之前,一匹名為“班娜”的母馬在生完小馬駒后,因心力衰竭死亡,剛生下的小馬駒鳴叫著到處找奶吃,張赫凡心痛不已,決定親自人工飼喂小馬駒。她給小馬駒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雪蓮花”。從那時起,她發誓不再離開這里。
野馬與家馬最大的不同是野馬野性不變,它始終保持著野生動物的特征,不與人類親近,無法馴服,不易搶救,即使臨盆生產,也不易靠近。每當馬兒有病痛或災難時,張赫凡就會煩躁不安。有一個叫“紅花”的母馬,生小馬駒時難產,就在它用盡最后力氣生下小馬駒后,卻突然站起來,向馬群張望告別,最后戀戀不舍地閉上了眼睛。這一幕,讓張赫凡終生難忘。
她感受到自己與野馬之間的真摯情感,割舍不得
張赫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并管理野馬的系譜檔案,弄清每匹野馬的族譜關系。張赫凡先從識別野馬開始,將研究中心建立以來的所有野馬記在心里,這對野馬的組群、繁殖、野放、疾病控制等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野馬在張赫凡的心中,就如同她的孩子?!把┥徎ā?、“王子”、“公主”、“大帥”、“秀秀”等一系列愛稱,都來自于她的創意。她可以準確說出野馬的性情脾氣,如調皮的“王子”、文靜的“公主”、威嚴的“大帥”等。張赫凡不僅根據每匹馬的特征,為它們取了名字,還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些精靈們生存、繁殖、戀情、婚姻等一系列故事。
因為研究中心人員不足,張赫凡有時還要做喂馬、清洗馬廄等工作。當接待一些遠道而來的參觀團時,她還要充當解說員的角色。
日常工作中,充滿很多有趣的事情。張赫凡喜歡給野馬打防疫針,她有時躲在草垛里發射飛針,有時在圍墻另一側通過眼洞發射飛針。在野馬場上總在上演著人類與野馬斗智斗勇的故事。
一匹野馬由于長期被圈養導致過度肥胖,最后因難產而死。有人指責野馬圈養模式不當,野放才是唯一出路,張赫凡和她的同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當圈養成為習慣,野馬的愛情在這里也成了奢侈品。為了優生優育,野馬的婚戀完全由人類支配。于是,在母馬的馬廄里,也上演著和人類一樣的野馬情愛故事。
每天,張赫凡都在中心轉一轉,為野馬進行一番體檢。她的身邊堆滿了野馬人工飼養繁殖的資料,她和同伴們一直在進行野馬野化試驗,野馬放歸自然后可能會和野驢、鵝喉羚,甚至與牛、羊爭奪有限的水和食物。
2001年8月,研究中心成功向野外放歸27匹野馬。野馬回歸故鄉卡拉麥里后,野馬種群壯大到百匹以上。目前,已有50多匹野馬被野放,取得了探索性成功。野馬已經能夠在野外重建野生種群,成為真正馳騁在卡拉麥里草原上的野馬。
野馬放歸大自然后,再想找到馬群相當不易。遼闊的卡拉麥里方圓18000公里,不容易碰到野馬,但也有奇跡發生。一天,一個攝制組尋找野馬,竟然與野馬不期而遇,其中3匹母馬,還帶著各自剛出生的小馬駒。車停下來時,張赫凡一人試著靠近野馬,因為,這里有幾匹野馬是她親手喂大的。終于,張赫凡接近了野馬的身體,當她伸出手來想去撫摸頭馬的頸部時,野馬掉頭而去,其他的野馬也都相繼離去。張赫凡很高興,野馬已能適應野外生活,有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失落的是,她沒能和自己親手喂大的野馬親密接觸。
她熱愛自己的事業,她愛野馬,也渴望愛情
張赫凡對野馬研究中心的宣傳工作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中心周圍的宣傳欄、黑板報等,都由她一手操辦。她還要與同事一起參加到野馬中心植樹造林、打掃衛生、鋪路修路、來人接待以及為野馬割草等工作中去。為此,她放棄了許多節假日。一個女同志,在甚為荒涼艱苦的野馬研究中心堅持下來,是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的。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野馬事業,每到晚上,張赫凡就點起蠟燭寫下對野馬的生活觀察以及自己的心靈軌跡,最終出版了《野馬:重返卡拉麥里》一書。
目前,張赫凡正在攻讀養殖專業研究生,她每天都抽時間學外語,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出國進修,把自己的水平再提高一步。
在張赫凡的影響下,不少官方機構和民間個人紛紛解囊捐贈,國際明星成龍也到這里認領了兩匹野馬。一直缺乏資金的野馬研究中心暫時解了燃眉之急。
一個充滿生命激情的女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默默奉獻著,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野馬事業。野馬,已成為她永遠的牽掛,如同生命中最親近的人。10年的付出讓這個女孩獲得了野馬種群的認可。她說,最能打動她的場景是:一匹野馬從遠處走來,她看到了它漆黑的眼睛。
《野馬:重返卡拉麥里》不但榮獲了第三屆“梁希林業圖書獎”,還榮獲了第九屆共青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文化作品獎和中華當代環保名流口碑金獎,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與好評。2010年,張赫凡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發建設新疆獎、五一巾幗獎;2011年,獲得“綠我中華”優秀獎。
張赫凡最渴望的是,結婚,生孩子,居家過正常穩定的日子。她天真、純潔、可愛,追求完美;她熱愛野馬,熱愛自己的事業,也渴望愛情。
這位“野馬女孩”,在荒涼的戈壁灘,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