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柳宗元寫過一篇發人深省的散文,名叫《種樹郭橐駝傳》。文中說,“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別人種樹不如他,又看不出奧妙,只好誠心討教,郭橐駝并不保守,直言道:“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孽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那么,什么才是樹的本性呢?“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個“欲”字,既概括了樹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種樹的要領。郭橐駝正是順著樹木的本性栽種,從而保護了樹木的生機,促進了樹木的生長,因而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育人如種樹,郭氏的種樹之道給現代家庭教育以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余時間時,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的人。”而“其本欲舒”講的恰是寬松教育原則,提醒我們這些做家長的要尊重孩子好玩、好動、好表現的天性,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把孩子拘于書本、奴于技藝,其實是舍本逐末的表現,正所謂“松松垮垮出人才”嘛。
“其培欲平”講的是適度教育原則,提醒家長對孩子應嚴格不嚴厲,關愛不溺愛,寬容不縱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而至于“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表面上看來十分關心,疼愛有加,卻不知道給予孩子越多不當的愛,他們的負擔隨之越重,更有可能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桎梏,難免讓人生出“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感慨。
“其土欲故”則強調的是家庭教育策略的特殊性,不能看了蔡美兒的《虎媽戰歌》就嘗試“嚴酷教育”,聽了“羅森塔爾效應”就一味贊揚鼓勵。要知道,家庭教育的模式具有不可復制性,成功的個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則。對于你的孩子,只有你不斷探索、不斷校正的那種方式才是最好的,什么時候該激勵孩子樹立自信心,什么時候該批評打壓孩子的驕氣,只有你最清楚。
“其筑欲密”要求父母與孩子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盡可能地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多跟孩子溝通,如果能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就更好。只有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從而因材施教、相機誘導。這樣可以解放孩子的一切潛能,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牽著線的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