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緊缺品種生產,著力提高單產和品質。”產糧區村干部在落實中央1號文件時,要做好服務,充分調動村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種糧村民增產增收。
一是做好土地流轉工作,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產糧區村干部要一方面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鼓勵一部分村民從事非農業生產,為另一部分村民(種糧能手、大戶)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外在條件。另一方面,本著村民自愿、相互協商原則,在保留拋荒農戶的耕地承包權屬不變的原則下,采取以代耕代種、轉包、租賃等形式,將拋荒耕地轉包給種糧大戶和種田能手,并付給拋荒農戶一定的轉包費。這樣,既能保障拋荒農戶的基本權益,又能使拋荒耕地得到有效復耕,同時還能擴大種糧大戶的種植規模,較好地解決當前農村中存在的有田無人種和有人無田種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糧食生產向產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產糧區村干部也可對集中起來的土地進行規劃、整理和初步投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土地集中連片、專業化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二是規模經營,提高種糧效益。傳統的種糧模式,村民一家一戶種植幾畝地,規模小,購置大型農用機械不劃算,種糧效益比較低。合理適度的規模經營,可以讓有限的土地資源集中到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土地通過流轉集中后,村干部要著力發展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資金回村創業,發展糧食生產。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吸引農業經營大戶和工商企業投資糧食生產,讓耕地向種糧大戶、種糧能手、專業化公司等集中,使糧食生產向種植規模化、耕地集約化、生產機械化方向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是培養職業農民,促進糧食生產職業化。當前,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留在農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在許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種糧主力軍,這嚴重制約了糧食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糧食生產走向適度的規模經營,種糧農民也要走向專業化。這就要求糧食生產者成為掌握種植技術、具有專業化素質、懂經營和管理的現代農業從業者。產糧區村干部要重視對種糧農民的培訓,加快培育一批從事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的經營組織,促進農業生產主體的職業化和社會化。每村可聘任1名農技員,開展科技套餐配送服務等,著力培育一大批種糧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職業農民。要引導和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從事糧食生產,改善糧食種植隊伍的文化結構。
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能力。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包括機井、灌溉溝、塘等,大部分建于1960年代,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維修和改造,而修建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統一規劃、統一施工,很難把分散的村民組織起來。因此,產糧區村干部要通過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財政專項資金,發動村民自籌資金和動員社會力量等多種渠道,籌集農村基礎建設資金,重點加大對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業機械化建設的投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生產抗災能力。
五是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步伐,推動糧食生產科學化。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產糧區村干部一要加大高產優質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積極引進、推廣一批符合市場需求、消費者樂于接受的優質高產品種。二要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新技術。針對自然災害惡劣的問題,積極推廣抗災御災能力較強的作物,提高科技含量,實現增產節本保優增效。三要積極鼓勵、引導種糧農民購買各種農業機械,實行機械化耕種。村干部可創辦機插機收樣板田,通過示范帶動,讓更多農戶看到推廣和使用農業機械的效益,調動村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的作業水平。四要鼓勵農技人員以“農機+農技+農戶(會員)”的模式,成立農技、農機科技服務協會,為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戶提供機耕、機整、機播、機插、機防、機收、機脫等全程服務。五要鼓勵農技人員以技術、資金入股,村民以土地人股,采取承包、代管和有償服務的辦法,對土地有償流轉承租,借助農業科技力量,不斷擴大規模,提高耕種效率,增加種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