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縣位于重慶市西部,是我國最大的仔豬生產和外銷基地,年產仔豬300萬頭以上。
2009年,國內生豬價格低迷,仔豬價格大跳水,榮昌母豬存欄量銳減5萬多頭。在榮昌縣,人們看到好好的豬仔被扔掉,養殖戶信心受到打擊。如何度過養豬產業的這個寒冬,成為榮昌縣委、縣政府的一件大事。
縣里為提高農民的養豬積極性,推出了實施生豬補貼與實施生豬和母豬保險的兩項舉措。
但補貼和保險,只是解決了農民養豬積極性的問題,而如何規避市場風險,讓豬肉產品成功銷售才是根本。榮昌縣拿出三招:建立生豬生態養殖小區,建立生豬中遠期交易市場,建立質量安全溯源系統。
如今,生態化養殖小區在榮昌縣紛紛建立。高瓷村原種豬場有上千頭種豬,卻完全看不到傳統豬場的臟亂差現象。豬場負責人說:“我們這是污染物零排放養豬場,上層是豬的活動場地,下層消化從上層縫隙中排出的豬糞便。”據了解,下層放有糠殼、鋸末等廢棄物,再加上特殊的催化劑,可以使豬糞發酵成無污染的干燥有機肥,成本不高,又節能環保。
榮昌縣通過生豬中遠期交易平臺,使養殖戶可根據未來市場行情科學確定當下的養殖規模。全國的養殖戶或豬販要購買榮昌仔豬時,只需上網點擊鼠標,即可實現競拍、交易,還能規避仔豬交易中砍價跌價、缺斤少兩、拖欠賴賬等問題。
引入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后,生豬自入欄起,就被戴上電子耳標,全程記錄養殖狀況;在屠宰場,生豬屠宰完后需加掛無線芯片,監控屠宰和物流環節;到了門店和超市,電子秤又將芯片內容讀取保存;顧客購買時,銷售人員在肉上貼上電子標簽,注明豬肉重量、價格、出廠條碼號和銷售門店號,一旦出現問題,便可溯源追查。
如今的榮昌縣已建立起養殖風險長效機制,以榮昌豬為基礎的畜牧業齊頭并進,實現了畜牧“陸、海、空”的豬、鵝、蜂養殖快速發展,飼料、獸藥及畜產品加工在內的畜牧業年收入達80億元。
(央視7套《鄉約》供本刊專稿) 《鄉約》官網:www.cntv.cn/lm/xia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