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問題的出現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中國幾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結果。如果“空心村”問題不及時解決,勢必影響到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直接關系到近2億多暫居城鎮的農民工的幸福生活。“空心村”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導致大量的土地閑置、荒廢,而土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和命脈,我們一方面在苦苦支撐18億畝土地紅線,可對1.14億畝的“空心村”土地卻無可奈何,這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有人提出了制度保障,希望國家出臺相關的惠農支農政策,讓那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兄弟回到土地上來,留在家鄉干事創業。我個人認為這個想法是好的,思路也是可行的,但要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有三:一是與當下推行的大規模的城鎮化政策相悖。一方面我們要農民工兄弟回到土地上,一方面卻又要他們加入集鎮化大軍,這本身就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二是大量的新時代農民工是否愿意回到土地上來,也是一個大問號,他們習慣了候鳥式的生活方式,你要用制度來強迫他們回歸土地,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三是受我國經濟發展進程所決定。一方面我們要鼓勵農民工回到家鄉,回到土地上,另一方面中國各大城市卻急需大量的農民工,每年春節之后,各地都在大鬧民工荒,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雖然我們在“轉方式、調結構”,但這個過程是艱難的、長期的,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們的很多城市還離不開大量的農民工。
要根本解決大量的“空心村”問題,關鍵在于國家的頂層設計。要一盤棋統籌考慮,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單靠制度強行規定達不到根本目的。
首先,要出臺優惠的政策讓農民工真正融入當地城市社區,讓那些不想回到土地上的農民工真正成為城市的一員,解決好他們的戶籍問題、住宿問題、子女入學問題、社保養老問題等等,要尊重農民工的意愿和訴求,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既然他們愿意留在城市,就創造條件,讓他們徹底了斷與農村土地的糾葛,成為真正的市民,這樣既滿足了城市用工需求,又解決了每年一度的“候鳥遷徙”難題。
其次,要出臺社會資金涉農的優惠政策。讓那些有實力的農業龍頭公司或其他實業公司參與“空心村”土地的綜合治理,這樣既可以為農民增加一筆不小的土地租讓收入,又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價值,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