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在田間地頭經常見到這樣的畫面:婦女、老人在揮汗勞作,兒童在旁邊玩耍,或者時不時幫點忙。
這種畫面襯托出的是中國農村的現狀:青壯年勞力集體逃離農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廠,過著打工生活:在田間地頭,農業生產只好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雜牌軍”來承擔,“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離土地越來越遠,并且普遍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與技能。這一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其中,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理事會會長師昌緒為代表的15位兩院院士聯名向中央決策層上書。這15位兩院院士指出,若不從戰略上研究并解決新生代農民棄農的問題,人口大國將面臨無人愿種地的境地。我國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農業生產缺乏穩定的后繼勞動力隊伍,已成為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的嚴重隱患,未來10~20年,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甚至可能給世界帶來影響。
這也是近日在江蘇省召開的全國現代職業農民教育戰略研討會的中心議題。
制定法律扶持農業是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
沈其韓、陳文新、於崇文等院士說,黨中央對三農問題和糧食安全問題歷來十分重視,特別是近年來政府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有目共睹。但是實踐證明,三農問題非常復雜。除了認識與思想上的保障之外,還要建立真抓實干的長效機制,把三農問題納入法制化軌道。
種一年地,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農村留不住青壯年勞動力遷移的腳步。鄭哲敏、俞鴻儒、郭慕孫、翟光明等院士認為,這就極大地挫傷了農民,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西歐國家在二戰后,因工業高速發展,城鄉差距一度迅速拉大。但這些國家相繼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農業經營者須獲得與其他職業的就業者同等的經濟收入。日本更是汲取了西歐國家的經驗,在工業經濟騰飛之初,即1961年就及時制定以縮小工農和城鄉差別、實現務農勞動者和其他行業勞動者收入均衡為目標的《農業基本法》,并大力發展鄉村工業。
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早在1975年,日本農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為11.7年,大體相當于我國高中文化程度。荷蘭大部分農民是高級或中等專業農校畢業,且每年還有20%左右的從業農民進入各類職業學校接受繼續教育。
可據統計,我國農業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所占比重高達95%,高中占4.1%,大專及以上僅占0.2%,農業技能人才的嚴重不足將給新農村建設帶來嚴重后果。
兩院院士建議,首先,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養一批優秀的職業農民。把農村職業技能教育納入國家總體教育規劃,健全職業教育培養網絡,對未能進入高一級學校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免費提供包括科學種田、種植養殖與現代農業等內容的職業技能教育,并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證書。
其次,要大力推動回鄉創業,鼓勵一批高素質人才返鄉建設新農村。可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設立青年農民創業基金,對普通高中或職業中學畢業生從事農業經營并達到一定規模,對返鄉創業的職業農民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此外,要制訂和完善大中專院校,尤其是涉農院校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城市青年從事農業的優惠扶持政策。
第三,要加速土地流轉,大力培育、發展種養大戶,造就一大批職業農民。來自吉林省的調查顯示,規模在20~30畝、30~70畝的玉米種植大戶,每戶平均凈收入分別為1.2萬元和2.3萬元,基本與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工收入相當,這部分人成為職業農民后不會輕易離開農村。
第四,要加強農民職業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比如: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加職業農民科技培訓補助資金規模,擴大政策覆蓋面,創新培訓形式,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每年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等,對具有資格的職業農民給予補貼。可把現行的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向職業農民傾斜,促使職業農民有能力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