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空心村”?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洋新村茅刀源自然村,以“三統一”實現了閑置宅基地在集體內流轉,具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在120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座3層高、近400平方米的小洋樓。小洋樓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秀氣挺拔,分外漂亮。更令人高興的是,小洋樓臨近籃球場,籃球場旁邊是正在建設的村文化樓。2012年3月13日上午,站在自家剛建好的新房前,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洋新村茅刀源自然村村民盤虎滿心喜悅:“這簡直像做夢一樣。”
幾個月前,盤虎家的宅基地只有50多平方米。在這狹小的宅基地上建的舊房子,一家幾口擠著,生活非常不方便。
盤虎早有建新房的想法,但因宅基地太小而不能如愿。他跑過幾趟鄉里,吵鬧著要申請宅基地,但他的申請如泥牛入海。
盤虎說:“現在交了幾千元錢后,村里給了我120平方米的宅基地。”他快馬加鞭,新房建好了,夢想實現了。
“交幾千元就可以不顧耕地保護政策了?”記者質疑。
“并非這樣。”同行的柳家鄉黨委書記盤志求說,“沒動一寸耕地,而是采用了宅基地集體內流轉的方式,重新規劃村莊,把‘空心村’擠實了。”
近幾年,富裕了的農民大量另建新房。然而,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很多村莊因缺少規劃、舊宅基地地塊小或太分散等因素,導致農村居民點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外,而村內卻存在著大量的空閑宅基地和閑置土地。茅刀源村就曾經是這樣的“空心村”。盤志求說:“在‘空心村’里,說村不是村,有院沒有人,說地不是地,草有半人高。以前,茅刀源村的‘空心率’達80%之多。”
一個偶然的機遇,改變了茅刀源村。
2011年,正在修建的永州至賀州高速公路通過茅刀源村,村里得到了一筆高速路征地的補償款。
錢怎么花?分了,每人不過幾百元。鄉里和村委會經過討論,決定將高速公路征地補償款用于宅基地的平整和村民舊房拆遷的補償,擠實“空心村”。很快,一個“三統一”的農村宅基地流轉方案出爐了。
統一整合:按照依法、自愿、公平、有償的原則,將全村舊房、危房、布局不合理的房子以及零星分散的牲畜圈舍進行拆遷,將舊宅基地收歸村集體統一整合。
統一布局:按照新農村標準統一規劃設計,實行人畜分離,規劃建設村級小廣場、舞臺、道路以及綠化等一批基礎設施,以確保建設后大大改善村容村貌。
統一流轉:將舊宅基地整合規劃后。除去公共設施所需土地外。再根據村民原有的舊宅基地總面積重新分配,按照規劃在新分配的宅基地上建新房,有效解決了以往民居規劃不統一、建新房不建新村等問題,確保實現對土地的充分利用和對耕地的有效保護。
宅基地流轉方案出臺后,洋新村黨支部書記盤志榮和村兩委班子深入各家各戶了解村民的想法,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經過半年多努力,每個村民都摁了手印、簽了字,方案于2011年初開始實施。很快,一塊約8500平方米的土地平整出來,涉及拆遷戶48家,拆遷款來自于高速公路征地的補償款和一部分集體經費。
“整合的土地,按照多退少補的原則,重新分配給村民。”盤志榮說,如果村民要的宅基地比他原來的面積大,就得向村里交些錢。如果村民要的宅基地比他原來的小,村里再補償給村民一些錢。但為了整村統一,規劃最小面積不少于120平方米,最大不超過200平方米。
正是在這“三統一”下,盤虎圓了自己的夢。
與盤虎一樣受益的還有村民盤榮科,他有一座60多平方米的舊房子和2座豬欄房。“豬欄房離舊房200多米遠,早幾年就想將豬欄房與鄰居的閑置地置換。”盤榮科說,但鄰居不愿意。而現在,實施宅基地流轉后,他只需向村委會交一定的錢就領到一份200平方米的宅基地。如今豬欄房與住房只幾步遠。
茅刀源村有一位村民原來有3處閑置宅基地,但都因為太小而無法利用。經過整合、重新分配后,雖然得到的宅基地面積比那3塊宅基地的總面積要小一些,但卻比其中任何一塊都大并實用。
宅基地流轉不僅讓農民住上寬敞的新房,也讓村子的面貌發生了變化。在統一規劃茅刀源村時,村集體注重道路、綠地、籃球場等建設。“可以說,以前村里的臟亂差現象將不復存在。”盤志榮說,“下一步我們將做好村道硬化、排水溝修建等,在村里開展勞動技術培訓,幫助每個勞動力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
如今,茅刀源村“三統一”治理“空心村”的做法正在富川全縣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