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農村維穩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保持村莊和諧穩定發展。
及早發現苗頭。村干部平時要多與村民接觸,多留意村里的事情,發現異常苗頭,及時解決。
有一年,我在一個村任村黨支部代理書記。村里準備通過“一事一議”籌集資金修一條路,在村民代表會上討論時,一位村民代表隨口說了一句:“去年籌的錢還沒有公布呢。”散會后,我立即向這位村民了解具體情況。原來在我代職前,村里籌錢建過一座橋,但賬目至今未公布,村民意見很大。我想,如果以前集資沒有一本明白賬,現在再集資就會有阻力,甚至會引起一場風波。于是,我讓負責集資建橋的村干部,從砂石、水泥等原材料到用工,一筆一筆都公布出來,并分別請當事人和村民代表予以證明和審核,結果賬目沒有問題,剩下的幾百元錢還留在賬上。賬目公布后,接下來籌資修路的事順利多了。其實,村里許多矛盾都起源于村民對村干部的誤會,如果堅持村務公開制度,遇事和村民多商量、多溝通,決策充分體現民意,這種誤會就會大大減少,就能化解不安定的因素。
新官要理舊事。有些矛盾是因為歷史問題糾纏不清,累積下來,結果越鬧越大,而后任村干部又不愿意處理這些棘手的事情,最終釀成群體事件。我在村里代職時,首先走訪老干部、老黨員和村民積極分子,請他們談村里的主要問題,了解村里有什么大的歷史恩怨還未化解。在走訪中,有村民向我反映,每到四夏大忙時,村民第五小組和第六小組之間為爭奪水源經常發生械斗。因此,在四夏大忙到來前,我專門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將2個組的組長和戶主代表請到田頭,看水源走向。經過協商,兩組簽訂了一個協議,在插秧用水高峰期,兩組輪流引水。用水高峰那幾天,我和2個組長日夜守候在田頭。有的農戶想私自放水,被及時制止,用水糾紛被化解了。后來,為了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我召集2個組開戶主會,經大家協商,一致同意在兩組交界處架設一條引水管道,各戶按收益田畝分攤籌錢,從此再無用水糾紛。
營造和諧村風。在一些村,出現了一些上訪專業戶。要根治這種現象,就得造就和諧的村風。我的絕招,一是平時多與村里的刺兒頭接觸,與他們交朋友,坦誠相見。二是農閑時讓村民之間廣泛接觸,如:村里修建了一個露天舞場,晚上,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在這里跳舞,其樂融融。早年,村民張某和鄰居王某因為宅基地的事產生矛盾,兩家從此老死不相往來。但張家老婆和王家丈夫都是舞迷,有一天,在兩家孩子們的簇擁下,這對冤家終于成為舞伴,在舞場上翩翩起舞。
正因為我把維穩“穩”在根子上,所以,我代職那一年,村里沒有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