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起剛到新戶鎮立新村的情景,仿佛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初冬,4間磚房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涼的村文化大院里,黃色的枯草將近一人高,門沒有鎖,用鐵條穿著,門玻璃還少了好幾塊。村干部們略帶拘謹的笑著,卻仍掩飾不住對我懷疑的目光。
從溫暖的辦公室一下來到冰冷的村委會辦公室,巨大的反差讓我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短暫的不適應過后,我暗暗發誓,要把工作干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村民的信任和組織的期望,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要想開展好工作必須了解村情。通過走訪村兩委、老黨員和村民,我對立新村的情況有了基本了解:這是一個傳統農業村,村集體沒有收入,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當時全鎮唯一村內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村內自來水管管線老化,漏水嚴重,不能全天供水,只能隔日定時供水;農田進水溝淤積嚴重,影響農田灌溉。在第一次全體黨員會上,一位老黨員就提出修路、改水管和挖溝這3件事。
針對上述問題,我積極向派出單位領導反映,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把完善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村民最急需的事情作為突破口,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投資32萬元,建成總長1050米的2條村內公路,改變了村內不通公路的現狀;投資4.3萬元,完成涉及64戶村民的水管改造,將周期性供水變為全天性供水,解決了村民飲水難問題。為解決農田灌溉問題,通過協調,將村內土地整理列入新戶鎮萬畝土地開發項目,新建引水閘1處,清淤溝渠5000米,村內600多畝土地實現了自流灌溉。同時,加強基層黨建,制訂完善了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一系列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墻。為解決現有黨員年齡大和學歷低的現狀,通過公推公選,確定2名后備干部和2名入黨積極分子,并將一名頭腦靈活、在外務工的年輕村民推薦為中共預備黨員。
說句心里話,自己雖然在農村長大,也有在鄉鎮基層工作的經驗,但是直接到一個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面對村民做第一線的工作,開始還是感覺很吃力,但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還是發現收益很大,無論是思想還是能力上都得到了鍛煉和升華。
第一,一個經濟落后村要實現發展,基礎設施必須首先要跟上。然而,資金問題不解決,基礎設施建設便無從談起。傳統農業村集體往往沒有收入,這就成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立新村當時修路時,開始仍有部分資金缺口,并且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要修路必須改造水管。但這部分錢卻沒有著落。怎么辦?派出單位不是提款機,不能老是伸手向上要錢。最后,通過集思廣益,采取“本村在外能人捐助、施工隊墊資、村民適當捐款”的辦法圓滿解決了。
第二,一個村能不能發展好,村干部最關鍵。在許多農村仍然存在人才外流和宗族勢力的情況下,有時村民選出的當家人可能不是村里最優秀的,但一定是村民認可度最高的。在這種情況下,對現任村兩委一定要有“依靠不依賴,到位不越位”的打算。單純依賴村兩委去開展工作,自己心里沒有計劃,就會被牽著鼻子走,處處被動;而凡事自己說了算,就會激化矛盾,讓村兩委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工作開展。因此,必須學會跟現任村兩委交朋友,平等相待,幫助他們克服惰性心理,當好參謀和助手,促進工作開展。
第三,要樹立村民觀念,真心實意為村民辦事。對下派干部,剛開始村民會有顧慮,認為你是來鍍金的,呆不上一年半載就走了,不會和你講真話。如果你真坐上村民炕頭,拿起杯子喝水,端起飯碗吃飯,他會就會覺得你是來辦實事的,就會真心地支持你。2011年,我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村里有個低保戶孩子考上大學,家里拿不出學費,正在發愁。我通過與教育局聯系,幫助申請了每年6000元的生源地助學貸款,并協調民政部門無償幫扶1000元。其實,下派幫扶不光要看投了多少錢多少物,更關鍵的是發揮下派干部腦子活、信息多的優勢,幫助所包村發展,為村民解決現實困難,這樣村民才更擁護你。同時,要注意到村民的小農意識,掌握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比如修路過程中就有養殖戶提出賠償,溝渠清淤時提出占地補償,這時,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可以給予適當補償,但要依靠村民做村民的工作,防止漫天要價。